最全如厕训练指南 | 帮助宝宝告别尿布,收藏这篇就够了

時間:06/08/2018 瀏覽: 12866

前言:又是一年夏天,很多爸爸妈妈会考虑是否要帮孩子脱去尿布,愿这篇原创于去年夏天广受好评的旧文带给你一些思路与启发。文中内容基本已涵盖与如厕训练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有未能找到答案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要谈论如厕训练?

在传统观念里,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告别尿布而已,对其心理发展意义的探讨相对较少。好在新生代父母大多可熟练运用网络进行知识更新,谷歌一下“如厕训练”最有可能跳出来的关键词就是“肛欲期”。简言之,佛洛伊德这位精神动力学的鼻祖认为,孩子在2岁到4岁(有的文献提到是1.5-3.5岁)的时候会经历一个“以体验和满足排泄感受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需要“恰到好处”地被允许自由体验和学习排泄的感觉,同时通过合理引导建立起自己的如厕习惯。按照他的理论,在这一阶段若经历了过早或过于严格的排便训练,长大后则容易形成刻板、固执、吝啬、控制欲过强的人格;但如果一个孩子已经满足了如厕训练的先决条件而未有条件去形成如厕习惯依旧依赖于尿布,长大后则容易形成邋遢、放纵、过于不羁的人格父母对孩子排便过早过强的控制亦有可能形成这种人格,深层心理含义是孩子通过反向形成来对抗父母的控制)。虽然我们并无法通过科学实验去证实肛欲期的存在,浩如烟海的脑神经科学研究却在不断架起科学与精神分析之间的桥梁,此文暂不就此展开。


我经常会让纠结何时训练孩子脱去尿布的爸爸妈妈们联想一下排泄这件事情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快感”,虽然这种感觉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被经常关注到。而对于孩子而言,在“肛欲期”前半段需要体验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由排泄的快感,而在“肛欲期”后半段则需要体验到可以憋住排泄物并在合适的时候释放的成就感。过早过于严格的如厕训练(例如从出生起就把屎把尿、或者因为尿床等遭受了严厉的惩罚或羞辱)与心理治疗中遇到的强迫型人格或控制欲过强的特质呈现高度相关性。从历史视角而言,纸尿布在中国的大规模使用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从文化视角而言,整洁、守规矩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诉求。外国同道曾打趣说:“中国的乔布斯都溺死在了马桶里”,意思就是说,肛欲期人格几乎是我们这代人的人格底色,由于我们一代代都过早接受了过于严格的如厕训练,因此一些牵涉到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人格也许很早就被“淹进马桶里抽掉了”。艺家的联想是:也许严苛的如厕训练本身折射着一个家庭内部的动力,一个在如厕问题上过于死板严苛的照料者在其它方面可能也会非常紧绷,而这种家庭关系模式经年累月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各种影响。如果诸位读者对上文的观点基本认同,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从这代婴幼儿开始,我们还有机会让肛欲期人格固着这个无意识轮回停下来。

根据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统计数据,在美国:
2岁半的孩子群体中,22%的孩子能够不穿尿布;
3岁的孩子群体中,60%的孩子能够不穿尿布;
3岁半的孩子群体中,88%的孩子能够不穿尿布;
5岁的孩子群体中,20%的孩子会尿床。

而在中国,大部分父母在孩子1岁左右就会开始考虑让孩子脱去尿布。问题是:孩子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如厕训练到底从何时开始呢?

对每一个孩子而言,从TA换第一片尿布起,如厕训练就已经开始了:尿布更换时父母或照料者充满爱意的眼神、轻柔的动作、温馨的话语,这些都是让孩子把“排泄”与“快乐”联系到一起的举动,这种联想正是两三年后顺利进行如厕训练的基础,这是基于一个广义的视角。从狭义的视角出发,每个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时都会有着不同的时间点,在尊重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愿下文所分享的一些关键信号能支持父母们找到最合适自己孩子的时机。

只有当孩子同时符合下列7大迹象时,TA才从身心上都准备好进行如厕训练了!
1
对走路和用脚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兴奋

通常这发生在孩子已经能够自如跑动之后。如厕训练需要孩子有耐心在原地静坐一会儿,这对用双脚丈量世界充满着巨大热情的学步儿来说尚有难度。

2
掌握了“接收性语言”

也就是说,能听懂指令并执行,如果一定要量化的话,至少是三条指令以上,例如:“去房间,找到你的娃娃,把它拿过来”。

3
能够说“不”
尊重孩子对如厕训练的自主权,孩子需要有能力对如厕训练说“不”,并且适时行使那样的权利。

4
开始有归位的习惯
这样他们会自发意识到,排泄物是属于便桶的。

5
模仿你的行为
“像大人一样上厕所”是让孩子脱掉尿布的重要内在动力。

6
有规律的大小便时间
提高如厕训练的成功率。这里的“规律”指的是相对规律而非绝对规律,例如不一定需要每天定时排便,但父母需要摸索出规律“一般会在什么时候排便;大量喝水后多久会有小便;等等。”

7
对自己的身体有所意识
我们强调孩子对如厕训练的自发性,因此对自己的身体有意识及好奇感,并能命名自己的身体部位都是先决条件。

有经验的父母会意识到,孩子至少要到2岁左右才会同时满足上述7个基本条件当然个体差异始终是存在的,重要的是:观察你自己的孩子

如果如厕训练在你的家庭中还不是一件头等任务,可以再耐心等待一下,那么下列几个情况出现时,可能意味着你的孩子为如厕训练做好了更加充分的准备(通常出现在2岁到3岁之间):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最好是语言)表达排泄行为;玩耍及游戏中出现如厕情节;凡事都希望“自己来”;越发意识到周围人如何使用马桶(例如对不同人使用马桶的样子都感到好奇);更多的模仿行为。

哪些表现说明孩子没准备好进行如厕训练?

站在便盆旁,然后排泄在地上;
一点都不想脱掉尿布,当父母更换尿布时会喊叫和反抗;
把尿布脱掉后依旧把大便排泄在地上;
在尿布里排泄大便后昂首阔步到处走,也会一屁股坐在满是大便的尿布里,脸上非但没有不适反而充满喜悦;
大便时会躲去角落或柜子里发出用力的声音;
在大人询问是否需要大便时接连说“没有”、“不要”;
在任何情况下抗拒使用马桶或厕所。


你也许会思考,孩子为何会抗拒接受如厕训练,除了上文提到的孩子会在如厕这件事情上为自己争取自主权、对抗父母过强的控制欲以外,孩子们也普遍存在无法言说的马桶恐惧:一方面他们会害怕自己掉进马桶里;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排泄物的未知去向感到既好奇又恐惧”,这些可能的隐秘感受都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

另外,当孩子某天懵懵懂懂把自己的排泄物留在了便桶里,欢天喜地的父母们所表现出的表情与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排泄物——简直就是送给父母的礼物!但是,等一等,他们为什么把“那么珍贵的礼物”面无表情地用水抽走了?!而且还当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的样子?”在这种困惑心情的驱使下,一些孩子会在几次“成功经验”之后开始拒绝再次使用便桶。

绘本《艾尔莎的故事》描写了孩子们内心的马桶恐惧

当我们确信孩子真的准备好进行如厕训练了,艺家接下来想分享的是:

如厕训练独家5步秘笈是什么?

1
带TA一起挑选便盆。

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对如厕训练全方位做主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所在,和TA一起挑选便盆是个好主意。即使是习惯通过网络购物的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与你们一起浏览网页,挑选自己中意的便盆款式及颜色。

由于孩子刚刚度过学步期,因此他们依旧需要“脚踏实地”的感觉。艺家建议孩子的第一个便盆选择坐盆式的,而非加在成人马桶上的儿童马桶圈(坐在成人马桶上但双脚不着地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不那么美妙);另一方面,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儿童期“马桶恐惧”吗?用坐式便盆可以让孩子清楚看到自己的排泄物,而不用因为排泄物立马被水冲走产生困惑,进而拒绝使用马桶。现在也有一种阶梯式的儿童马桶圈,能让孩子自己爬上成人马桶并且脚不会腾空,但由于这无法像坐式便盆一样在房间里随意移动(为何需要随意移动?往下读便知),因此依旧不做首选建议。

如果家里正好是男宝宝,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配备站立式的小便盆。从节省父母体力的角度(大部分小男孩在嘘嘘时都会想要玩消防员游戏!),建议一开始先让男宝们习惯坐着小便,等养成规律如厕习惯之后顺其自然过渡到站立式小便也不迟。当然这一点也和每个家庭的文化价值观相关。

如厕训练初期不推荐让孩子双脚腾空坐在马桶上
如厕训练初期推荐使用可以自由移动的坐式便盆

2
当孩子对便盆表现出兴趣时,
让TA穿着尿布或衣服坐在便盆上,
同时大人也坐在马桶上。

先让孩子意识到便盆是用来进行排泄活动的,并且允许TA模仿大人的如厕行为。如果一上来就急着脱去尿布,那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内心压力:TA会很在意自己是否能在便盆里“生产”出让父母满意的排泄物压力会削弱如厕训练的顺利程度,因此建议一开始只是先让孩子体验这一形式,而非实质。大人可以在自己每次如厕时都带孩子一起去体验这个过程,并且和坐在便盆上的孩子进行一些轻松愉悦的聊天。

3
一旦TA习惯了当你如厕时也坐在自己的便盆上,
并且习惯了和你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交流,
那么每次当ta需要替换尿布时就可以把ta带去厕所,
并且把换下的脏尿布扔在便盆里。

这一步骤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意识到小便和大便是需要“归位”于便盆里的(这就是为什么归位意识的萌芽也是开始如厕训练的先决条件之一)。

4
询问是否可以脱掉ta的尿片,
并且让ta光着屁股跑来跑去。

这一步骤的关键点是,脱去尿布必须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如果ta拒绝,那么就再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说“不”的能力也是开始如厕训练的先决条件之一)。之所以要“光着屁股”,是因为这可以让穿脱裤子尚需一番功夫的孩子尽可能提高及时如厕的成功率,要不然人家好不容易想到要去便盆里排泄,却因为半天没扯下裤子而尿湿了自己,那种感觉多挫败呀。如厕训练的本质是满足孩子的控制欲,从这个意义上任何提高一次成功率的尝试都是值得的。当然,如果受限于客观条件,也不必拘泥于必须光着屁股这一点,父母可以在初期帮助穿脱还不利索的孩子及时如厕。

如果事先已经对孩子大致的排便规律有所了解,父母就可以避免过于频繁地提醒孩子如厕——过于频繁的提醒会削弱孩子的控制感,容易产生对如厕训练的抵触。刚才提到建议孩子一开始使用坐式便盆的另一个原因是,坐式便盆可以被自由移动到孩子玩耍的地方,这样即使在父母不怎么提醒的前提下,孩子依旧有机会自己想起如厕这件事情,减少因为玩得太投入和兴奋而排泄在身上的“事故”发生率

坐式便盆可以移动到孩子玩耍的地方
5
当孩子的确为了自己的成功而喜悦,
而不只是为了取悦父母,
可以提出让ta穿能够自主穿脱的训练裤

当孩子有了成功经验之后,父母可以通过叙述式的语言表达认可(例如:宝宝今天把小便小在马桶里了。),而毋需表现过度兴奋(例如过于夸张的肢体表达或言语赞叹,或者立马打电话向亲朋好友“汇报”孩子的新进步之类)。如厕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过度的赞扬反而会让刚刚取得一点“成绩”的孩子压力倍增,行为上会容易出现倒退。孩子排泄完之后坚定自信的眼神会让你感受到ta是否由衷为自己而喜悦,当时机成熟时,可以让孩子决定是否彻底脱去尿布而换上带有隔尿功能的训练裤,当孩子可以自主穿脱裤子完成在坐式便盆上的排泄流程,如厕训练就初步完成啦!

在孩子们的心里排泄物是属于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当TA完成排泄后蹲在便盆旁欣赏自己的排泄物时,请给TA足够的时间去“享受”这一过程,等TA对排泄物失去兴趣跑开时,再冲洗走排泄物,这么做也可以规避孩子在如厕训练初期的另一种“马桶恐惧”——我的排泄物被那个隆隆作响的怪物吸去了哪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符合如厕训练条件并且有过一些成功经验,但突然又拒绝使用便盆了,“马桶恐惧”是一个需要被考虑的可能性,下文还会提到一些其他可能性。

如何脱去夜间尿布?

能够整夜不穿尿布的孩子似乎在大人眼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如厕训练,即使如此,夜间如厕训练似乎又有那么一些特别之处。怎样判断孩子准备好了在夜间脱去尿布呢?

孩子的膀胱及各种与排尿相关的肌肉群都已发展得足够成熟,睡眠模式也相对稳定;
孩子在白天已经可以不穿尿布,并且主动表示自己希望晚上不用再穿尿布。过早开始敦促孩子在夜间脱去尿布可能会造成如厕训练成果的全盘“倒退”;
午睡时能基本保持干爽,白天也可坚持3-4小时不上厕所;

在临床经验中,平均而言孩子会在4岁-5岁之间学会夜间如厕,但这个年龄段会因为个体差异而存在上下波动,关键在于,必须是孩子“自己主动表示要在夜间脱去尿布”。

Tips

在孩子没有准备好之前,提供纸尿裤;即使孩子阶段性取得夜间如厕训练的进步,也可以在一些非常时期(家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导致孩子短期压力增大的情形)主动询问孩子是否需要重新穿上纸尿裤

和孩子一起挑选夜间便盆,可以让孩子用夜光颜料修饰自己的夜间便盆;

在你自己上床睡觉前唤醒孩子进行如厕。限制晚餐后液体摄入量,晚餐时避免摄入过多利尿的食物或饮料(例如各种含咖啡因的碳酸饮料);

使用隔尿垫以及小夜灯,前者可以在孩子不慎尿床时避免夜间手忙脚乱替换床上用品,后者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走去便盆完成如厕过程;

在孩子愿意的前提下,在白天鼓励ta把小便憋久一点。

如果发生尿床,避免把尿床的事情在未经孩子允许的前提下同任何人进行讨论(包括亲朋好友或儿科医生);避免任何形式的惩罚、羞辱和诋毁;无论父母内心对孩子实现夜间如厕训练的成功感到多么兴奋,都尽可能避免过度赞扬给孩子内心造成压力——那是孩子“自己的”成就。

根据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统计数据,有12%-20%的5岁孩子以及8%的6岁孩子尚会发生夜间频繁尿床的现象。由于如厕能力与孩子的自我形象设定休戚相关,因此当ta到了6岁但依旧无法在夜间脱离尿布时,父母有必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首先应该请儿科医生排查生理原因(尿路感染、膀胱或拓约肌欠发达、内分泌都可能是诱因),在确无生理原因的前提下再排查可能的心理诱因。

一盏可爱且操作简便的小夜灯可以帮助孩子更早实现夜间如厕。
图中夜灯宜家有售。

如厕训练小插曲

在面对一些个体或生活的重大变化时,即使是已经完成了如厕训练的孩子也有可能发生暂时性的变化。

家中添丁

当孩子知道了妈妈怀孕的消息,并且当ta注意到妈妈逐渐隆起的腹部时,有时候会容易发生暂时性的便秘现象。精神分析师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孩子试图“模仿”妈妈的大腹便便:在自己的肚子里藏一样东西,让自己的肚子显得越来越大,并且暂时不排出来。一旦这种身心症状通过父母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与澄清,情况便会得到快速改善。

当孩子因为任何原因发生强忍大便的情形时,父母首先需要避免任何形式的逼迫或惩罚,当孩子在最终排出大便时,要等TA准备好的时候才进行清理或冲走排泄物。必要时可求助医生咨询使用大便软化剂帮助排便(因为积攒的大便会变得很硬,排出时痛感较大,以至于孩子会倾向于再次忍住大便,进入恶性循环)。

也有的孩子可能会在妈妈孕期或生产前后出现尿裤子/尿床等现象,这似乎是在告诉大人们“我正在面对一些压力”。

类似情况发生时,父母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些都是正常的行为退行现象;然后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些变化:“你当然会想要变成小宝宝那样并且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都会这样的。”“你会停止尿裤子的,不用担心,你随时都可以要求穿回尿布或训练裤,等你再次准备好了再脱掉,完全没问题,但此时此刻我们都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同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必要的话强调彼此之间的独处时间。


入托/入园

若有可能,寻找一间允许孩子3岁前穿尿布的幼托,或者与老师探讨以尊重孩子为核心的如厕训练方案。

在面对日间环境与照料者的重大变化时,已经完成如厕训练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在过渡期发生一些小小的“退行”,表现形式通常以尿裤子和便秘为主。富有经验的幼教老师会将此视之为正常现象,接纳孩子当下的退行需求,与家长沟通这些现象并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家长可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穿回尿布,重要的一点是:措辞要让孩子感觉这是提供给ta的一种自由选择,而非惩罚

随着孩子进一步适应新环境,这些暂时的退行现象也会逐步消失。若持续超过两周,则需要排查生理诱因(如尿路感染),或寻求相关心理专业人士的支持。

旅行

旅行所带来的兴奋与刺激容易让孩子在如厕方面发生一些“小事故”,一方面父母可以提供尿布作为选择,另一方面则需要用语言安抚孩子,向ta保证等回到了熟悉的环境后一切都会和以前一样回归秩序。在陌生的临时生活环境中,父母更需要尊重孩子对于排泄物的自主权:询问孩子是否可以用水冲走排泄物,并且可能的话让ta自己进行相关操作。如果是驾车出行的话,则可以考虑带上孩子熟悉的便盆。

艺家说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出发,如厕和学会走路一样,看似需要训练,其实更像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把自主权放在孩子手里。

其实我并不满意“如厕训练”这一表达——无论是在婴幼儿家庭的个案咨询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都坚信孩子以及每个父母自身是具有足够能量的。“训练”二字,似乎又堕入了好为人师的窠臼中。好在亲身参与过分享会的父母们能自发得出的感受是,真正的“如厕训练”其实是“如厕体验+如厕观察+如厕沟通”的有机结合,而支持这些阶段有机运行的恰恰是亲子互动中的信任、尊重与爱

轮到自家的孩子,几乎是一点“训练”的色彩都没有。脱去尿布似乎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回想起来,我们似乎只是做了三步而已:和她一起挑选了便盆、每次换完尿布把尿布扔在便盆里、以及允许她欣赏自己的排泄物直到失去兴趣为止。从一整天都穿着尿布到白天不再穿尿布,只不过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而且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是由她自己作主的。完成这个过程后,她至今很少尿裤子,也几乎没有过便秘现象,总体而言非常让人省心。据我所知,大部分耐心等到孩子自己要求脱去尿布的父母都见证和经历了这么一个自然而又愉悦的过程,亲子关系的至高境界,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吗?

作为一个尚存理想主义情怀的心理咨询师,我希望可以用哪怕最微小的声音去发生一些影响,把排泄的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就是其中一桩。我相信如厕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婴幼儿的人格形成是相关的,如果通过改善如厕训练方式就能让孩子未来生活与工作的社会里更多一些包容、开放、不那么固执、控制欲不那么强的伙伴,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艺家心理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