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很好观察:宝宝一边咬人还一边嘻嘻哈哈地笑,其实就是心情高兴;如果咬人的时候还挥手、哼哼、尖叫,那就是生气;如果是一边咬人一边哭闹,嘴里哇哇地想说什么,肯定是有需求不满足了。
她拒绝宝宝的时候,语气就不够坚定,反而有点开玩笑似的,既想不让她咬人,又想讨好宝宝。她会带着嬉笑说:「宝宝别咬妈妈呀,哎呀哎呀,疼!」结果呢,宝宝以为妈妈在跟她玩,没有体会到妈妈真正想传达的信息,下次还是会咬。后来被咬得多了,她又不小心凶起了孩子:「怎么能咬妈妈呢!不是跟你说了不能咬吗?!」孩子又被吓哭了。
比如,教宝宝把咬人换成亲一口,表达开心;告诉宝宝如何表达生气,可以说「我生气了!」,还可以叉腰,跺脚,多说几次「我真生气!」;宝宝想表达需求,那就和宝宝一起探索他当时想要做什么,看看怎么能用言语或者手势传达给你,而不是咬一口。
有一位高管妈妈就遇到这个情况,孩子松松都 4 岁多了,老师说他在幼儿园不太守规则,还会在玩耍时间打扰别的小朋友,用的方式就是咬人。这位妈妈听了非常心急,她陪伴孩子的时间不算多,松松小时候开始咬人,她没太在意,跟他打打笑笑就过去了。结果没想到,前期的纵容使松松形成了咬人的习惯,关键现在孩子还不听她的,说教了几次都还没有效果。
老师最后建议松松的妈妈,多多地理解他,给他时间。多陪伴松松做社交行为的练习,千万别给他贴标签变成「爱咬人的孩子」。对于孩子有压力的状况,除了不要再公开批评孩子以外,也要给他一些替代性解决方案,比如找个发泄球,没事儿捏一捏,心理压力可以舒缓不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