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你忍着?小心咬人变成习惯!正确处理孩子咬人看这里

時間:08/27/2019 瀏覽: 10437

十个宝宝九个咬过人

我有一个朋友是去年年初生的娃,现在孩子快 2 岁了。上周她和我说,宝宝最近好像有点爱咬人
也不是特别使劲儿那种咬,但我还是疼啊。
而且好像只咬我,不咬她爸爸。明明是个女孩啊,怎么爱咬人?真伤脑筋……」
孩子咬人这个事儿,绝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
它是育儿早期就容易出现的一个情况
,恼人程度跟踢人、打人、尖叫这些行为可以并列。

图源:giphy

嘴巴是孩子常用的器官,咬也是一个相对本能而原始的动作,很多孩子都是在婴儿期,才几个月的时候,就会在吃奶的时候对着妈妈来上一口。
一般来说,小婴儿、2岁左右的宝宝咬人的情况比较多,长大了会慢慢减少。我们偶尔也会遇到 3 岁以上大孩子咬人,爹妈就更愁了,咬人的孩子在幼儿园往往还会有其他行为问题。

宝宝为什么爱咬人?

宝宝咬人,是因为宝宝坏心眼吗?当然不是啦,宝宝咬人往往是有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原因的。
当你发现自家小宝宝咬人,比如宝宝还不到 1 岁,可以先考虑是不是生理原因,也就是宝宝在长牙,他因为牙痛、不舒服而咬人,想要缓解长牙的不适。
如果是因为长牙的原因,你可以带宝宝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建议,如何帮宝宝缓解疼痛,同时能保护他们稚嫩的小牙齿。
更多的宝宝咬人,是出自心理方面,特别是情绪上的原因。
比如开头提到我的朋友,她家宝宝咬人的情况,其实是因为宝宝情绪太兴奋了,想要跟妈妈互动,表达自己很高兴
还有的宝宝不是出于高兴,而是因为沮丧、焦虑、生气或者需求不被满足而咬人。
这其实很好观察:
宝宝一边咬人还一边嘻嘻哈哈地笑,其实就是心情高兴
如果咬人的时候还挥手、哼哼、尖叫,那就是生气
如果是一边咬人一边哭闹,嘴里哇哇地想说什么,肯定是有需求不满足了。
想想看,不到 3 岁的孩子,不太会用话语展示情绪,不了解行为规范,自我控制能力又几乎没有,只能用咬人这个原始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然还有打人、尖叫、哭闹等等)。
你可能会想,那 3 岁以上孩子还咬人,是不是就是故意的呢?
我想说:也许是,但我们不要优先推测孩子有恶意。
如果孩子已经超过 3 岁了,应该明白一些行为准则了,但还是咬人的话,除了语言能力不佳、不会表达负面情绪以外,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是——想要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
这就跟有的男生去揪女孩的辫子,或是故意惹事是一个性质。伤害别人,是因为可以引起其他人很大的反应,就带来了注意。

孩子咬人,你该怎么办

了解咬人背后的原因,是处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帮孩子消退咬人的行为呢?

❶ 理解孩子,巧妙回避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咬人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除了长牙痛的原因外,咬人多与表达情绪和需求有关,与恶意无关。
作为家长,一定要先理解孩子,他不是故意弄疼你的。
但是孩子的确还不知道,被咬的人会疼,很小的宝宝更是如此。那么大家可以优先尝试用一些办法,巧妙地回避孩子咬人的嘴巴。
用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曾经有一个妈妈分享,宝宝 1 岁左右喜欢和她玩顶牛的游戏,有时候孩子玩 high 了,就会张嘴咬上来。
一开始她觉得防不胜防,不过几次之后就大概抓住孩子的情绪点和动作套路了,她会在宝宝很兴奋的时候,带他一起扭头,把宝宝的脸转到一边去,宝宝就咬不到妈妈了。
此外,宝宝 1 岁半以上能够比较好地分清自我和他人了,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些实际的体验,让宝宝知道「咬别人,别人会疼」。
实际的体验——比如说,你要赶紧挣脱孩子的嘴巴,看着他说「咬人很疼!」,表情认真、可以稍微夸张一些,让宝宝能看出来,你确实疼。
曾经家长群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爸爸,这么对付 1 岁半的咬人宝宝:
他「欺负」孩子动作慢,宝宝一旦要咬人,他就会把宝宝自己的胳膊或者脚丫放在嘴巴前面,宝宝就会咬到自己。还有一次,这个爸爸把自己的臭脚丫放到孩子面前,宝宝嘴巴还没张开就跑掉了。
想不到这招还挺有效,既躲开了宝宝的大口,也让他 get 到咬人会让人疼,之后宝宝就很少张嘴巴咬人了(也可能是总咬到自己,或是觉得爸爸脚太臭,悲伤地放弃了😂)。

❷ 咬到了,淡定拒绝

躲避宝宝咬人对于小宝宝或动作慢的宝宝比较有效,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真切地被咬到了。被孩子咬到了,你该怎么做?
其实,你只要淡定地拒绝宝宝就可以了。
具体怎么做呢?宝宝咬了你,你打算跟他谈谈这件事了。你的表情、语气要淡定、坚定,认真地(但不是严厉地)对宝宝说:宝贝,不可以咬人,妈妈会疼。
你传递的原则很明确:你咬疼我了,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不可以的。
在拒绝宝宝这件事上,我发现有的家长容易因为纠结而做错。
比如开头我那位朋友,总觉得用言语拒绝宝宝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就像在批评她一样,担心伤宝宝的心。
她拒绝宝宝的时候,语气就不够坚定,反而有点开玩笑似的,既想不让她咬人,又想讨好宝宝。她会带着嬉笑说:「宝宝别咬妈妈呀,哎呀哎呀,疼!
结果呢,宝宝以为妈妈在跟她玩,没有体会到妈妈真正想传达的信息,下次还是会咬。
后来被咬得多了,她又不小心凶起了孩子:「怎么能咬妈妈呢!不是跟你说了不能咬吗?」孩子又被吓哭了。
我告诉她,你的担心没有必要,嬉笑的语气会让孩子觉得混乱,不知道你是不是认真的;太凶呢,又会吓到孩子
「你就当做在教宝宝一个知识点——宝贝,水壶的盖子要盖紧,不能开着;北极熊住在北极,企鹅住在南极……」
也许一次不能完全达到效果,但温柔而坚定的你一定要守住原则,逐步消退孩子的咬人行为。

❸ 给出替代行为,避免惩罚

对于 2~3 岁的宝宝来说,咬人常常是为了表达或发泄情绪。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孩子咬人的问题,在你拒绝宝宝,建立不伤害他人的行为准则之后,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替代行为,把原先想要通过咬人表达的情绪,通过其他更合适的行为来释放。
2~3 岁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已经可以学着表达自己的心情了。你可以教给他一些言语和动作来表达心情,配合上一条方法一起使用。
比如,教宝宝把咬人换成亲一口,表达开心;
告诉宝宝如何表达生气,可以说「我生气了!」,还可以叉腰,跺脚,多说几次「我真生气!」;
宝宝想表达需求,那就和宝宝一起探索他当时想要做什么,看看怎么能用言语或者手势传达给你,而不是咬一口。
给出替代行为的好处在于,有了更合适的行为,宝宝会用它们替换掉咬人的坏行为,并且还通过这个过程学习了更合适的社交行为规范,社会化的水平也会提高。
这里就要给大家提个醒,上述方法做起来会让有的家长觉得麻烦,他们会采取另一个战术:惩罚。比如,被孩子咬了,狠狠地咬回去;在胳膊上凃柠檬,宝宝咬了一口酸水儿,被吓哭……
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当你一口咬回去,孩子第一反应不是跟你共情,而是觉得特别疼,还特别委屈。
不仅如此,惩罚的方式没有给孩子建立「哪些行为合适、哪些行为不合适」的准则,也没有给咬人一个替代行为,宝宝可能不咬人了,但他依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只会更加焦虑,此后容易发展出其他不良行为,例如啃指甲等等(总之不会是你喜欢的行为……)
消极的惩罚,看起来能快速产生效果,但却也会以损害亲子关系和宝宝的安全感为代价,对宝宝的未来不利。
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科学地处理咬人问题,才能避免咬人成为习惯,给宝宝建立好的社交行为规范。

❹ 如果咬人已成习惯,更需要耐心

有的孩子已经过了 3 岁,甚至上了一年多的幼儿园了,还时常去咬别的小朋友。
有一位高管妈妈就遇到这个情况,孩子松松都 4 岁多了,老师说他在幼儿园不太守规则,还会在玩耍时间打扰别的小朋友,用的方式就是咬人。
这位妈妈听了非常心急,她陪伴孩子的时间不算多,松松小时候开始咬人,她没太在意,跟他打打笑笑就过去了。
结果没想到,前期的纵容使松松形成了咬人的习惯,关键现在孩子还不听她的,说教了几次都还没有效果。
遇到这种咬人已成习惯的情况,家长需要拿出更多耐心。
前面提到的方法都是可以用的,消除大孩子的不良行为,显然需要更多练习次数、更多时间
此外,3 岁以上的大孩子心理发展程度更高,简单来说就是「想的事儿比小时候更多了」,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去发掘更多背后的原因。
其实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的心里有压力,他刚好用了咬人这个方式去释放。后来老师发现,爸爸妈妈在教育上容易心急,会公开批评孩子,这使得松松通过咬人的方式解压,他才觉得自己有控制感。
老师还说,由于松松的社交技能比较弱,他也会想通过咬人,吸引别的小朋友的注意但咬人引起的注意,始终是消极注意,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社交质量。松松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不知怎样能合适地参加游戏。
老师最后建议松松的妈妈,多多地理解他,给他时间。多陪伴松松做社交行为的练习,千万别给他贴标签变成「爱咬人的孩子」。
对于孩子有压力的状况,除了不要再公开批评孩子以外,也要给他一些替代性解决方案,比如找个发泄球,没事儿捏一捏,心理压力可以舒缓不少。
最后,松松用了 5 个月,终于戒掉了咬人的习惯。

结 语

我们的孩子是可爱的,也都会有不可爱的时候。
孩子也许会咬人,会打人,会尖叫到天荒地老……但我们要相信养育的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去除不好的行为,用更加合适的方式,让他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最终我们就可以说,我家宝贝这么可爱,都是我们用心培养出来的!

小 爱
爸爸妈妈们,你家有咬人的宝宝吗?你是怎样教育宝宝不要咬人的呢?快来把你家的好游戏、好方法与我们分享吧~

来源:爱贝睿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