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南方周末》发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报道了大三女生包丽,遭同是北大学生的男友牟林翰精神控制,服药自杀的事件,震惊舆论和社交圈。
稍晚时间,公众号「凱旋十二」发文《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补充《南方周末》未揭露的事实。
已披露的情况触目惊心:
牟林翰以女友包丽不是处女为由,在一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贬低、羞辱,并要求她用拍裸照、先怀孕再流产、做绝育手术等方式证明对他的忠诚和爱。
包丽不堪其扰,又无力摆脱,最终选择自杀,目前已被医生诊断为脑死亡。
包丽的朋友痛惜道:“你也是一个勇敢又善良的女孩啊。但是,你却再也没有机会亲口说出你的不幸了。”
美好生命被洗脑后自称“垃圾”
包丽是北京大学法学院2016级学生。牟林翰长她一级,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北京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分团成员,已通过支教保研录取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学生会副主席、校团委文体部副部长、院学生会外联部长等职务。
就是这样一个从履历看来“品学兼优”的男生,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是什么样呢?
2018年9月,牟林翰和包丽在社团活动中相识,之后分别跟自己当时的恋人分手,走到一起。
确立恋爱关系后,牟林翰发现包丽不是处女。
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本是女性的自由,性经验的有无、多寡,也完全无碍一个女性的价值。
牟林翰却以他扭曲的价值观将“失去处女之身”裁定为包丽的“罪行”,再以此为“把柄”不断对她进行精神操控,让她“自证清白”。
▲牟林翰不断要求包丽用极端方式自伤
除了语言暴力,牟林翰还指令包丽用耻辱的纹身,先怀孕再打胎,做绝育手术,切除输卵管等一系列伤害身体的方式表示对他的臣服。
此前包丽已被牟林翰的诡辩逻辑激发出强烈的亏欠感、罪疚感,彻底失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于是几乎对其言听计从。
牟林翰胁迫包丽拍摄了大量裸照和性爱视频,强调“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不许再和我说不”。至此,牟林翰对包丽的控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包丽无力逃脱。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但根据包丽大学好友证言,牟林翰曾将包丽推到墙上扇耳光,拧她手臂造成多处淤青;还曾要求包丽自扇耳光,为她不是处女的“罪行”下跪忏悔。
深陷这段“虐恋”的包丽,在2019年10月9日选择自杀、陷入昏迷,一个多月后,医生宣布其脑死亡,再也不可能苏醒……
而接受媒体采访时,牟林翰却轻描淡写地说,“我没有照顾好女友,是有一定责任”,但拒绝承认对女友进行了精神操控。
12月6日,包丽母亲已向北京大学校团委提交针对牟林翰的举报信,此案警方仍在调查当中。
控制狂型恋人的畸形心理和冷酷手段
从目前披露的细节中看,牟林翰在亲密关系中极度控制。针对此事,心理专家武志红发表评论,揭示了控制狂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
简单“翻译”一下:虽然我们目前对牟林翰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不甚了解,但以普遍规律说,在关系中极度控制的人,往往存在两种可能的心理创伤。
童年没有形成健康自恋的人,特别需要通过他人的赞扬和崇拜来获得“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觉——没有这种感觉,对他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自恋创伤严重者,还会通过毫无内疚地攻击、贬低别人来维持自身的优越感和存在价值。
上述两种解读,也能从牟林翰、包丽之间使用的两对“昵称”中找到痕迹。
有时候,牟林翰称包丽为“妈妈”,包丽称牟林翰为“宝宝”;有时候,牟林翰称包丽为“狗狗”,包丽称牟林翰为“主人”。
事实上,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极端案例里;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能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中扮演控制或被控制的角色。
对别人进行控制,往往并非出于控制者的本意。普通人很少会处心积虑地折磨自己爱的人,却可能因为没有把握好爱的分寸和界限,让对方感受到捆绑和窒息。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就是关系中危险的控制信号。
这时,拥有稳定的自我内核、高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清晰的边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我们很容易认同控制者投射给我们的虚弱感、卑下感,变成听话的羔羊。
父母们,教会你的孩子珍爱自己
北大学生包丽,处于绚烂年华的优秀女孩,却在经历了一场“爱情”后,评定自己为垃圾,毫无价值……
又有多少女孩,正活在这样的自我否定、自我厌恶当中,无法珍爱自己?
著名演员海清,是南京甘家大院的后人,祖先声名显赫。小时候,家里长辈很爱她,即使生活清贫,也坚持每月给她积攒日后上大学的费用,却对她采取了严格的打击式教育。
外婆会让她整个暑假反复抄写《朱子家训》《三字经》,只要她想玩儿,就威胁用针扎她,让幼小的她常常感到害怕。
母亲和外婆一样严厉,如果吃饭时把腿圈在椅子上,或者戳一下长短不齐的筷子,便会一巴掌打过来;整天说她各种不好。
经常性的批评,使海清特别难过,反感长辈,少年时代一心逃离家庭。
虽然她不停宽解自己“妈妈说得不对,我挺好的”,却难以真正自信。她坦言,人到中年才领悟到,爱自己不只是对自己好,而是从心底接受自己。
“我现在从来不跟我儿子说那样的话,我受够了。”海清说。
有人讲,检验父母教育成果的,不是孩子的学业、事业,而是她未来的亲密关系。
因为被爱与自由滋养长大的孩子,才会建立起高水平的自尊、自信,以及对关系的优良品位。
这样的孩子,会自动避开差劲儿的伴侣;即使遇到糟糕的关系,也更有底气和能力跳出来保护自己。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就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便会使孩子习惯被强势控制、无能为力的状态,以后难以分辨和反抗其他关系中的操纵、绑架。
又或者为了逃离父母的控制,投向并不真正懂爱的伴侣,陷自己于危险和不幸。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以伤害她的自尊、自信为代价,使她难以自我肯定、自我接纳,那么即便孩子在短时间内侥幸取得学业、事业的成就,也会给她一生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人生是一个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过程。愿我们珍爱自己,也教会孩子珍爱自己。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