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不催怎么办?催了会有什么后果?

時間:03/17/2021 瀏覽: 32853

催孩子不好,道理都懂,可是真让你不催,你知道会是什么“后果”吗?

 

川哥刚上一年级时,每次家庭作业都得我全面催促、全面辅导。有一天我实在太忙,就想甩手一天,试试不催会有什么结果。这娃果然没让我失望,放学后就吃吃玩玩,跟妹妹打打闹闹,一晃就到了八九点,我忍不住提示:“川川,该洗漱睡觉了,你今天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没做?” 川哥想了5秒钟,说:“哦,我还没画恐龙!”

 

第二天,我期待着川哥在学校受到惩戒,然后悔过自新,但是,川哥回家之后没任何不良反应。

 

我旁敲侧击,仔细揣摩,发现有两个因素导致“后果教育法”失效:一、孩子情感迟钝,荣辱感、上进心都还没建立。二、老师也很佛系,没对家庭作业严格审查。

 

在这种情况下,不催的后果就是:你不催,娃不动,事情黄了娃不痛。

 

所以,大家都倡导的“后果教育”,实际在两种情况下是失效的,一是孩子不在乎后果;二是孩子承担不了后果。

 

在我的华川家庭课堂,有一位妈妈也汇报过自己“放手不催家庭作业”的经历。

 

孩子晃悠到9点,忽然想起作业没做,然后急着赶作业,越急越写不好,只好草草了事。

 

第二天,孩子因作业质量问题被老师批评,放学回家就怪“妈妈害了自己”,然后母子俩大吵一架,吵完依然拖拖拉拉,家长只好重新催起。

 

这个案例说明,即便孩子有了荣辱感,羞耻心,也很介意拖延的后果,但简单“甩手”仍然改变不了现实,因为孩子的实际能力并没提升。

 

所以,不催孩子还想孩子表现好,需要另外的前提,即,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独自完成任务的能力。

 

那么“不催”有没有第三种结果?正如很多育儿文章所描述的,不催以后,孩子品尝了后果,懂得了责任,调整了节奏,提高了效率……

 

有的,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川哥完成家庭作业为例,从“催”到“不催”的全面放手,花了将近两年时间。这个过程很煎熬,会反复。不过,相比孩子整个人生,这两年的磨炼也是值得的,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01 


第一阶段:帮助+陪伴

 

要确保孩子有了独立的能力再做放手尝试。就好比孩子刚学走路时,家长还是要扶一把,陪着走。

 

这个帮扶的时间有多长,每个孩子情况不同。但身为家长可以近距离观察,孩子做事情慢慢吞吞,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故意懒惰?

 

即便孩子基本有能力做一件事,他的速度和效率也不能跟成年人相提并论,比如系鞋带,大人可以几秒钟系鞋带,孩子可能要几分钟。

 

川哥整个一年级,各方面有些懵懵懂懂,家庭作业基本都是在我的陪伴和帮助下完成的。因为多次测试观察,孩子确实能力不足,甚至不知道家庭作业意味着什么。我陪着孩子一起清理书包,一起做作业,一起上了个小学一年级。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保持温和与耐心,至少让孩子对写作业不排斥。遇到难题,我陪着他掰指头、数积木,做游戏,换着花样来增强孩子的理解力。

 

在每次帮孩子之前,征求孩子的意见:“今天需要妈妈帮助吗?要不自己先试试看?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很厉害。”

 

尽管大多时候,孩子回答是需要帮助。但随着孩子慢慢成长,能力慢慢提升,孩子偶尔会骄傲地说:“今天的作业很简单,我自己会做。”



 02 


第二阶段:作息计划+提醒

 

通过相当长的实践,大概找到了一些规律之后,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计划表,把放学后各项任务完成时间固定下来。比如,完成作业最多需要多长时间,看课外书需要多久,画画要多久,洗漱刷牙一般几分钟。

 

作息计划表是在家庭会议上一起讨论的。鼓励孩子自己动笔,爸爸妈妈提补充意见,比如:你把玩的时间安排在前面,太晚做作业会不会累?

 

如果孩子坚持他的意见,没关系,给他做决定的权利。如果一周下来,计划表执行得不好,下个周末再次开会复盘、修正。

 

有了作息计划表就可以不催了吗?不是的,孩子并不会时时刻刻盯着钟表,遗忘时间节点是常有的事。比如,到了规定写作业的时间了,孩子还在看课外书,他只是看得投入,不知道下一项任务时间节点到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提醒一下孩子。

“你看一下钟表,现在几点了?”

“你再看一下自己定的计划表,现在该做什么呢?”

 

孩子听到提醒,有时候也未必立刻行动,因为手头的事情还未做完。这时候,家长也不需要着急,适当提醒一下后果即可:

“告诉我你大概还需要几分钟?”

 

“如果作业完成得太晚,今晚妈妈不能陪你下棋了。”

 

孩子如果执意选择晚一会儿开始作业,就让他承担相应后果。温和而坚定,不带责罚,只告诉事实:“按照咱们的计划,现在就是睡觉时间了,希望明天咱们能有机会下棋。”

 

同时,我们还可以教会孩子使用闹钟,计时器等计时工作,把重要的时间节点定上闹钟。比如7:00作业闹钟,9:00洗漱闹钟。

 

当孩子学会熟练使用闹钟或计时器以后,家长的口头提醒又可以大幅度减少了,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川哥二年级才愿意使用计时工具,三年级下学期才使用熟练。



 03 


第三阶段:自主调整+彻底放手

 

当孩子在时间计划表和计时器的帮助下,已经形成行为习惯,家长基本可以放手不催了。

 

但是,还是有意外情况发生。这时候考验家长的时间到了,你是选择信任孩子,还是选择重新控制?

 

说说最近刚发生的一件小插曲。

 

有一天,新买的漫画书快递到家,川哥放下书包就看,看到吃晚饭,匆匆扒了几口饭又接着看,计划弹钢琴的时间过了10分钟,闹钟响了两三次,他仍然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我坐在书房,一边写东西,一边看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钟数字一分钟一分钟的往前跳,恨不得去客厅一顿催吼。

 

但我深吸一口气还是忍住了,虽然忍得百爪挠心。

 

延迟半小时后,川哥起身去了趟卫生间,出来时经过我的身边,我努力保持镇定,说了句:“你看看我电脑上的时间哦。”

 

川哥笃定地说:“我知道,这会儿8:00钟,我一口气弹完钢琴中间不休息,也才8:30,然后抄写一篇作文需要20分钟,还有10分钟读一下英语,刚好9点。”

 

我说:“好吧,我相信你。”

 

接下来,川哥径直去弹钢琴,琴声反倒比以往坚定有力,果然一口气弹完。然后,所有的任务果都按他自己的计划完成了,并没耽误睡觉。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相信孩子,没有用情绪化的催促,破坏孩子自己的内在计划。

 

真正厉害的时间管理,并不是循着一个死计划一成不变地重复,而是能够灵活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自主地进行调整。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这个时间、空间,让他慢慢锻炼自主调整的能力。

 

直到如今,我才算彻底放下心来,对于孩子的作业,既不焦虑,也不怀疑,也许,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放手”。

 

当然,还有一种例外,是前面所有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的,那就是任务太多,多得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就像有位家长跟我咨询的:孩子5点多放学,兴趣班上到7、8点回家,学校作业要一个多小时,兴趣班的作业也要个把小时,如何能让孩子高效完成作业,早早上床睡觉?我说:抱歉不能,换成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得到。

 

想让孩子做得又快又多又好,这本身是个悖论。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大人太贪心。

 


来源:二胎妈妈圈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