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5G冲浪的当代留学生,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网上po些吐槽:
不小心踩雷了「仰望星空派」,必须发个推拉踩中外美食;赶due到深夜,总会忍不住发个微博哀悼逝去的头发;看到学校排名又下降了,也会怒答一波排名机构瞎搞胡搞……
美国14岁的高中生Brandi Levy也是如此,但没想到,她的一条骂学校的动态,竟成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最大的学生言论自由案件。
在4月28日的听证会上,可把美国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愁坏了,吵了两个小时也没能给出最终裁决……
时间回到2017年的一个周六,当时只有14岁的宾夕法尼亚州马哈诺伊地区高中的新生Brandi Levy似乎有点水逆。
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她,先丢掉了地区垒球队中外野球手的位置,紧接着又被通知“你没有入选校啦啦队,需要在初级队里再训练一年”。
正在和朋友逛便利店的Brandi Levy,一时气不过,在Snapchat上发了一张竖中指的照片,并且配文“F**k school f**k softball f**k cheer f**k everything.”
原本嘛,发在Snapchat上的帖子都会阅后即焚,一个中二少女发泄的脏话也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
然而发者无意,看者有心,巧的是有位好友截图了这张照片,更巧的是,这位朋友正是啦啦队教练卢切塔·特朗普的女儿,就这样一来二去,Brandi Levy的脏话就被传到了学校。
感到被冒犯的学校,决定将Brandi Levy停职一年。
理由就是她违反了“尊重学校、教练和队友,避免使用粗话和不恰当的姿态,在赛季期间必须以任何方式保持学校的形象不受损害”的啦啦队规定。
Brandi Levy的父母也是刚,他们并没有禁足或者惩罚女儿,反而是认为女儿的言论自由权受到了侵犯,直接把学校告上了法庭:“仅仅因为周末在校外和朋友发了一个四个字母的单词,就受到这样的惩罚,显然过于严重。”
说到这里,我们来插播一下,美国第一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这个言论自由在校园内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的言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工作和纪律,校方就可以对其进行处罚。
划两个重点:在校内发表的言论+学校受到了实质性干扰。
按照这个逻辑,Brandi Levy是在学校外面发的帖子,而且没有给学校带来过多干扰,理应享有第一修正案的赋予的全部权利,反倒是学校反应过度。
所以在17年的秋天,联邦法院认为Brandi Levy不足以受到惩罚,判定她重新回到啦啦队。
学校、教育团体等相关组织却对这一判决感到不服,提起了上诉,毕竟第一修正案也没有明确禁止公立学校对发生在校外的言论进行处分。
尽管去年Brandi Levy已经高中毕业,现在在宾夕法尼亚布卢姆斯堡大学会计专业就读,但关于她的这场官司却还没有结束。
2020年6月,美国费城第三巡回法院维持了原判。
直到今年的4月28日,官司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难题也被交到了几名大法官手里:社交媒体时代,怎么界定校内和校外?学校对学生言论自由对管辖范围又怎么界定?
比如上一次,引起大家关注的学生言论案件,是1969年的汀克诉德梅因独立社区学校案,最高法院判定允许学生佩戴黑色臂章抗议越南战争,但破坏性的言论,至少在校园内,可能会受到惩罚。
这一“校内处罚”已经被数千个学区采用,联邦法院和费城第三巡回法院也正是依照这一案例的判罚,站在了Brandi Levy这边。
但是校董会的律师认为,互联网的无处不在,使得说话者所处的物理位置变得无关紧要。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学生对学校的伤害性言论都可能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斯蒂芬 · 布雷耶法官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校外的言论学校都要管,那全国的学校每天除了惩罚就什么都不用做了。”
曾经担任过两个女儿学校篮球队教练的法官布雷特·卡瓦诺,也对Brandi Levy的遭遇表示了同情,认为她所受到的惩罚过重。
所以在两个小时的听证会上,法官们非常困惑,这个案件说小,是针对一个学生的遭遇,说大,则意味着在社交媒体时代,类似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本案的裁决,将可能成为其他案例的参考。
怎样既能保护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权利,又能让学校免受网络威胁,是横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预计法院将在6月底对此案做出裁决。
1791年12月15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法案规定: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2019年3月,特朗普曾签署行政令,从联邦层面来要求美国大学重申对言论自由的保护;4月,得州州长阿伯特表示,他已经准备签署“SB18”法案,以保障大学校园里的言论自由。
然而在美国大学,言论真的是完全自由的吗?
1993年,被楼下的整耳欲聋的排队声折磨地不堪其扰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大一学生伊登,打开窗户朝下面喊道:“闭嘴,你们这帮水牛,你们要是想派对,附近就有一个动物园!”
事情坏在,这群喧闹的女生都是黑人。几个星期以后,校方决定指控他违犯宾大的种族骚扰政策,要么写悔过书留校察看,并留下“违反种族骚扰政策”的档案;要么直接开除。
不管有意无意,伊登的言论确实有种族歧视的嫌疑,但杜克大学的学生杂志编辑马丁·帕杰特被编辑部开除的理由就有点“冤”:他写了一篇抱怨食堂的文章,但巧在食堂的员工主要是黑人,黑人学生就此开始抗议,要求开除他。
不仅在实体校园中,社交网络上的发言也需要谨慎。
Final周,大家难免会在社交网站上吐槽学校,但一名中国留学生却因此被学校开除,当天遣返回中国,因为他ins上发的学校图书馆的照片的配文是:
“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
(卢刚事件,是指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校园中射杀数人的枪击事件,当时曾震惊中美两国。)
而哈佛大学的10名即将入学的新生,因为在Facebook上分享歧视少数族裔的表情包而被开除。
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两名白人学生,因为在社交媒体上上传“黑脸”视频而被开除。
再回到本次事件中,因为几句发在网上的脏话,而给自己招致如此事端,还惊动最高法院,虽还没等到最终判决,但也告诉我们,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发言需谨慎!
Ref: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our-columnists/the-complicated-case-of-the-pennsylvania-cheerleader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8/us/supreme-court-free-speech.html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21/04/supreme-court-free-speech-brandi-levy.html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美国大学里的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纽约时间:《深度 | 落选拉拉队飚脏话:美国半世纪来最重要的校园言论自由案》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