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情緒激動、意見相左時不知不覺扯起嗓門說話,在不少華人新移民看來屬於正常現象,但在美國無論公共場合還是私人住家,大喊大叫(yell)都被視為粗魯之舉,容易惹人側目,加上語言隔閡,更可能引起誤會,甚至惹來社工甚至警察上門。
月前帶著媽媽去商場購物的亞凱迪亞居民毛小姐在結賬時,突然聽見旁邊櫃檯有人大喊大叫,一看是名年輕華人女性正用中文衝旁邊貌似是她媽媽的一位中年婦女吼叫,大概能聽出來爭執起因是因為購買東西發生了分歧。「當時周邊幾個櫃檯旁的華洋客人、店員,都很錯愕地看著她們,只聽到那個年輕女孩在那裡大聲呵斥」。毛小姐表示,如果發生在華人商場裡,可能沒人覺得奇怪,但是在老美商場裡大喊大叫,老美也不明白她們說什麼,的確會被驚到,「頭一回覺得有這種同胞非常丟人,在美國yell是被視作非常失禮的行為」。
商家、顧客起糾紛,即使顧客有理,也需記「有理不在聲高」,否則扯大嗓門只能給自己添堵。去年節日季到某連鎖商場掃貨的鮑爾溫公園市華人馮女士排了近20分鐘隊,下一個就要輪到她時,收銀員卻把櫃檯燈一關,告訴馮女士「這裡關了,到隔壁收銀台結帳」。馮女士與對方理論,「要關應該早點說,我都排了這麼久,你才說關?」由於情急,她不自覺地提高了嗓音,收銀員立即反駁「你在吼我嗎」並叫來經理告狀。經理向馮女士稱,店裡拒絕提供服務,要求她馬上離開商舖,否則將報警。馮女士還想據理力爭,店方立即報警稱她對店員大吼,拒絕離開,擾亂店鋪營業,由警察「請」她離開。咽不下這口氣的馮女士在朋友幫助下,透過優良商業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BBB)投訴商家,很快得到商家總部回覆道歉並送上十元禮金卡作為補償,由此學到一課,「有理不在聲高,講理要有技巧」。
語言隔閡、肢體語言文化差異,華人新移民視為平常的大喊大叫,往往容易被誤讀為有暴力傾向的行為。不久前華人肖太太和先生周末外出買菜,兩人為了一點家務瑣事越說越不愉快,在超市停車場裡肖先生失去耐心,大聲駁斥了幾句,肖太太也怒上心頭,兩相爭執不下。不料沒過多久,立即有警車呼嘯而來,警察接到報案稱這裡有一名亞裔男子對一名疑似其配偶的女子大吼大叫,懷疑有家暴行為。肖太太夫婦急忙向警方解釋,爭執純屬夫妻間口角,絕對沒有動手。雖然最終息事寧人,但遭警察盤問還是來美多年第一次,讓肖太太和先生都心有餘悸。
在公共場合大聲喊叫固然極為失禮,在自家大喊大叫也可能惹來麻煩。去年家住西洛杉磯的張太太和婆婆在家裡帶剛滿一歲半的孩子,由於婆婆耳背,張太太和她說話時必須提高嗓音,一句話反複說兩三遍才能聽明白。但突然有一天兩名社工上門拜訪,理由是有鄰居報告經常聽見張太太家的孩子哭鬧尖叫,又聽見張太太大聲喊叫,懷疑張太太吼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
社工仔細詢問孩子哭鬧、尖叫原因,查看確認孩子身上沒有傷痕,又查問張太太大有沒有吸毒、酗酒、精神不正常,是不是在服藥,平時說話是不是大聲吼叫等等,全問完之後仔細察看每一間屋並詢問每間屋子的用途,還要三名熟人聯繫方式,驗證張太太的確不存在對孩子舉動粗暴或精神問題。張太太一再解釋是因為婆婆耳背,不得不大聲說話,有時為了帶孩子不同意見也會扯起嗓門爭執,而且孩子平時哭鬧和高興時尖叫起來,聲音的確都很大,但她從不吼孩子。好不容易送走兩名社工,張太太心裡已經是七上八下,「以後真是要小心點了,壓低聲音說話」。
資料來源:worldjournal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