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

【醫療】蘇小白中醫師著名的傷寒論文值得推薦閱讀!

01/22/2024     蘇小白中醫師

试论《伤寒论》中的“圆运动”模式

《伤寒论》条文摘录: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技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欬,而不欬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鄙人曾言仲景论病之笔墨,纵横排奡,井然有序也。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张老师论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辅助以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在论述诸病之关联时,以一个“圆运动”的方式来依次道来,其间有伏脉,有转承,讲逻辑,循章法,既浑然一气若苍龙,又鳞爪时现纤毫分明。“山水之中又见山水,宫阙之间又隐宫阙”,此正仲景之文也!

比如,自《伤寒论》以上引文来的第61条始,张老师从下焦(第61条)到中焦(第62条)到上焦(第64条),依次给我们讲解太阳病汗后,寒邪入里伤阳,下焦伤肾阳、中焦伤脾胃阳、上焦伤心阳等相关证治,这是第一层“山水”。自第65条始,在谈到心阳受损伤,致心阳虚时,又立足于人体阳气虚损致水邪泛犯,依次谈到心阳气不镇水邪以致水邪上犯导致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第66条,由于脾胃阳气受损致水邪泛溢而引起的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以及第67条,由于脾胃阳气受损致水邪上犯,招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证;还包括,第68条,由于发汗伤阳,肾阳受损导致恶寒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以及第69条,同于发汗或下法,心肾阳受损,导致烦躁的茯苓四逆汤证等,这是第二层“山水”。从以上条文之解析中,大家不难发现,仲景论病先自下焦始,到中焦,达上焦;然后,又自上焦始,到中焦,达下焦,刚好“走”了一个“圆”,是论病之“圆运动”模式也!

到第70条,由于水邪牵扯到胃,说胃就牵扯到脾;脾胃位于中焦,与募原为临,于是牵扯到伏邪化热,外来之寒邪与在里应伏邪而化的热邪,于是围绕“脾胃”,描出一层“宫阙”;又围绕“寒热”,绘出第二层“宫阙”,若以仲景文当画作看,也是层峦叠嶂,妙不可言也!

到第76条,前半段谈心肾阳虚之证,心阳虚应对前番之心阳虚,肾阳虚应对前文之肾阳虚,一段收两端,“画一个圆”,结得无缝。然后,仲景师又腾出笔墨,将五苓散证之胃中停水,与汗后渴,饮水过多导致的胃中水多,作一鉴别。鉴别法是,五苓散证之胃中停水无喘症;而汗后发渴饮水多之胃中多水则有喘症也。仲景师乃大师,其用心之细尤见非凡功力。在这一条之前半段,仲景师又将五苓散证之水逆证,与发汗伤及胃阳导致的水药不得入口,作一鉴别。五苓散证是胃中有停水,水入则吐;这个则是药伤胃阳虚损,不能再见药水之故也。二者鉴别法是,前者一喝五苓散则好了,后者不能喝五苓散,得之必吐下不止。仲景师这一笔将胃中停水与渴饮水多之胃中蓄水;并胃中停水致水逆与胃阳虚之水药犯逆,辨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也。

前番都收拾干净,下边,仲景师便勾起笔墨,又来一个“反转”,还是一个“圆运动”!也就是说,自第76条,这一条始,仲景师另辟战场,“勾回头来”,又从“心”说起。

我们再来理一理仲景师的大思路:前边是谈虚寒证,是太阳病汗后,寒邪入里伤阳诸证,从下焦肾阳虚,谈到中焦脾阳虚,谈到上焦心阳虚;这里开始谈虚热证(又叫,虚烦证)是太阳病汗后,虚热之邪导致的一系列病变,是从上焦谈下去,经中焦(腹),到下焦肾(真武汤证)与前边条文所论之序,刚好相对,又走了一个“圆”,当然也属论病之“圆运动”之模式也!

大思路,我们弄明白了。然后,我们详解第76条。因为,在这一条中,我们更真切地看出,仲景论病之“圆运动”思维。下边,我们详解如下:

这条,是一个虚烦证系列,张老师采取的是“阴阳对应,阴消阳长”的“圆运动”方法,来讲解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虚烦证是哪里虚了,为什么烦?虚烦的病因是什么?

张老师起笔就说了,是“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也就是说,这个虚烦证的病因是发汗吐下后,发汗、吐与下法用之不当,那就是要伤的人体上中下三焦之阴液。所以,这个“虚”,应是上中下三焦之阴液虚了,但他并不是太虚,虚的程度不是太很,因为阴液虚,人体阳的那一部分就上亢,因为阴液虚得不是太厉害,与之相配的“阳”那一方面就属“气”这一种物质上亢了,多余了,阴液虚不能相制了,“气有余”则为火,火扰心神则为烦。这个烦,就是心神被气有余为火所炽的。

以前,张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发汗法用之不当,造成汗出过多,阳随汗逝,又加寒邪入里再伤阳,于是依次有肾阳虚,脾阳虚与心阳虚诸证;同样是用了汗法,这个却造成阴液虚不制阳中之气,造成气有余为火之诸证,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反应,原因是随体质而有异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素体本就有些阳虚,倘再汗吐下法用之不当,便会造成各种阳虚证(至于是哪一种阳虚,那也得看病人体质,因体质不同,而反应出的证候也异);如果一个人素体无阳虚,倘发汗吐下法用之不当,那就会伤其“阴液”了,伤阴也会分层次,——假如这个人素体就阴虚些,那么再汗吐下法不当,便会伤阴重些,因伤阴重,阴虚则阳亢,体内阳的那一部分就亢奋,那就会出现阴虚诸证了。这里,这一条之虚烦证,我们刚才说过,是伤阴液不太重,但也伤了阴液,不能制衡体内属阳的气,表现出来,便是气有余为火,火证了。所以,这个虚烦证,“虚”主是阴液虚了,但要注意,这个阴液虚并不是太虚,用不上去滋阴;“烦”则是因为汗吐下后,阴液有损,不能制属阳之气,气有余便为火,火扰心而生烦。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体质的病号呢?我们可以想象,他体质并不虚,很有可能是精壮的小伙子,因为汗吐下法用之不当,过度了,伤了他的阴液,属阳之气不能制而有余,故为火。您去看仲景师用药,栀子豆豉汤,栀子与豆豉都是苦寒的药,如果这个人体质虚,不可能用这样苦寒的药;如果这个人阴液伤得多,那须得滋阴,也不可能用苦寒之品。

如果汗法不当,就会出汗过多,上焦心肺阴液有失,阴不能制属阳之气,上焦气有余则为火,火炽心,虚烦不得眠,若火盛(素体越好,火越盛)火气炽肺,影响气机,病人呼吸不畅,必反复颠倒;盛火炽心,心烦得厉害。怎么办?栀子豆豉汤主之。刚才咱们说了,栀子与豆豉都是苦寒药。徐灵胎曰,栀子开形似肺,故除肺热。栀子去皮则除心火,带皮则除肺火也。陶弘景曰,豆豉治烦躁满闷。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注意这里的“少气”,这个“气”是指呼吸之气,不是我们讲病机时,气有余为火那个“气”,气有余为火那个“气”属病气,是阴液不能制阳,阳之浅一层的那个气。这一点,须明。这一条中“若少气者”,为什么会少气?那是因为阴液有失,不能制属阳之气,“气有余为火”,火大了,壮火食气,上焦就感觉到气不足了,呼吸有些困难,就是俗话说的,“有些气跟不上”,怎么办?在栀子豆豉汤中加一味炙甘草,炙甘草补气。

为什么加炙甘草,而不加黄芪人参等补气药?

咱们刚才分析过病机呀,因为这个病本身是属阳之气有余而为火所致的,如果再用芪术参之类的大补气之品,气就会更多了,火更大也。炙甘草有调中之用,调和胃气,胃为气血之源,便气得补又不有余也。此法为小补以生气也。《内经》有云:“小火生气,壮火食气”。若用参术芪之大补,则气更有余而生大火,反愈令气不足了。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首先,呕与吐是有区别的,呕之无物,吐之有物也。若汗吐法用之不当,伤之胃中阴液,胃中阴阳气不顺遂,则呕。因为胃中是阴液失之在先,阳气有余而生变,则为呕而不为吐也。怎么办?栀子豆豉汤中加一味生姜可也。为什么不加干姜?姜之干,补气也;姜之生,止呕也。

把此文章分享到:

關於 蘇小白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