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突然變冷時,人體容易因「寒邪侵襲」或「陽氣不足」而出現各種不適,這與外邪(風寒)襲表或內在陽虛体质有關。
1. 外感風寒(太陽病範疇)
- 表現:怕冷、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肌肉痠痛、無汗或汗出不暢、脈浮緊。
- 原因:寒邪束表,阻遏衛陽,氣血運行不暢。 太阳证~惡寒有發热
2. 陽氣不足(少陰病或脾腎陽虛)
表現:手腳冰冷、疲倦嗜睡、腹瀉、腰膝冷痛、夜尿頻多、脈沉弱。
原因:體內陽氣虛衰,無法抵抗外寒,陰寒內生。 少阴证~畏寒得热不解
3. 舊疾復發(如關節痛、氣喘)
- 寒主收引:寒冷使經脈拘急,氣血瘀滯,誘發關節痛、頭痛。
- 肺氣受寒:過敏性鼻炎、氣喘因寒邪犯肺而加重。
二、如何改善
(1)外感風寒的處理
- 發汗解表**:
-食療:生薑紅糖水、蔥白豆豉湯(蔥白3根+淡豆豉1把煮水)。
- 穴位:按揉風池穴(後頸部)、合谷穴(手背虎口)驅散風寒。
- 中藥:輕症用.桂枝湯,無汗怕冷用葛根湯。
(2)陽虛怕冷的調理
溫補脾腎:
- 食療:當歸生薑羊肉湯、肉桂茶(肉桂粉1克+熱水沖服)。
- 艾灸:灸關元穴(肚臍下3寸)、足三里(膝蓋下3寸)補陽氣。
- 中藥: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或腎氣丸(針對腎陽虛)。
(3)預防與日常保養
- 避寒保暖:
- 穿戴圍巾、帽子保護「大椎穴」(後頸凸骨處),避免寒氣從頸背入侵。
- 睡前泡腳(加艾葉或生薑)促進血液循環。
- 增強體質:养成每天锻炼运动流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