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

【新年目標】新年目標好沈重,專家:放下成就感枷鎖會更快樂

1/1/2025 7:38:54 PM     瀏覽 862 次

新的一年很多人會為自己設立新的目標,希望達到什麼成就,年末再檢視自己有沒有成就解鎖,但常常導致一整年悵然若失,因為目標總是難以達成。心理學家建議捨棄目標這種詞彙,從內心感受出發,感覺驚奇的體驗,如此獲得的正面情緒會更多且更可持續。
目標這兩個字,時常會導致我們對自我施加太大的壓力和關注,譬如今年我要買房、要升官、存款簿要存到什麼數字、要把語言學好、一定要去哪個國家旅行諸如此類,一個明確的目標,反而讓人失去生活的熱情,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幸福,不夠有錢,什麼都不夠。
我們時常發現,最快樂的人是著迷於某件事物的人,譬如研究動植物的人,長時間在大自然中尋找、觀察他們的蹤跡,精神狀態處於一種超然的體驗當中,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出去,或是一些科學家,常常滿足於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意外發現。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狀態是出自於好奇心,而好奇心可以帶來驚奇與敬畏的感覺,這些都是很強的正能量。
驚奇與敬畏帶來身理變化
挪威研究人員去年針對自然科學課程的幼兒研究發現,好奇心對學習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大人也需要保持好奇心,最近科學家也開始擴展更多成年人的複雜情感經驗,當中也揭露這種體驗的好處。專家表示,好奇心會帶來驚奇的感受,驚奇又帶來敬畏之感。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人員描述人類在非威脅或恐懼的情況下,感受到敬畏時所發生的身理變化。研究發現,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看,很多事情都會改變,包括臉部肌肉發生變化,下巴下垂,眼睛睜大,內眉毛上揚。神經系統則會經歷迷走神經反應、平靜的壓力反應,以及釋放正面的神經化學物質,甚至會出現全身抗發炎反應伴隨的刺痛感。
涉及自我反思過程的大腦區域,預設模式網路 (DMN) 也會暫停。DMN 是一個由相互連接的大腦區域組成的系統,當一個人不關注周圍發生的事情時,這些區域就會表現出活動增加。研究發現,出現敬畏感受時,預設模式網路活動減少。
與自我之外的連結更多
除了這些神經生理模式之外,研究人員也發現,自我關注明顯減少,親社會關係連結增加,以及更多的社會融合,引發歸屬感,感受到更多意義的創造,增強我們與日常生活之外的事物連結。總之,敬畏被描述為一種可以帶來更好幸福感的修復體驗。
至於我們要多參與什麼樣的日常活動才能產生這種情感?科學家也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參與大自然、音樂、舞蹈等等。光是觀察季節、溪流、暴風雨、小蟾蜍的呱呱聲等大自然的節奏,或參與音樂的律動等就能讓人們產生敬畏感。
當然,有目標或新年決心並沒有什麼錯,但在日常生活中懷著好奇心、放慢腳步,抱持謙遜的態度,進入每一個時刻或任務,可以擴展、成長,並紮根於最重要的事情,創造更多敬畏的時刻。總之,放下過度關注於自身成就的枷鎖,可能才是新的一年對自己更好的期許。
財經新報


把此文章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