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把美國經濟的問題都歸咎於其他國家,稱這些國家偷走美國人的工作,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以關稅清算這些國家。製造業是就業人口最龐大的產業,德意志銀行報告分析過去 30 年來全球製造業流動趨勢,亞洲國家比重大增,中國不再是過去只製造玩具與娃娃的國家。
報告指出,三十年前,西方及其盟友控制全球近四分之三的製造業,如今歐美國家製造業產值佔比不到一半,中國佔比成長一倍。幾十年來,中國在製造業的主導地位已經從玩具和紡織品,進入筆電和智慧手機領域時,西方國家都沒有警惕,直到現在,看到中國進軍高附加值製造業的規模和速度如此之快,才引起西方國家擔憂。
目前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的 32%,對西方國家而言,數字意義不大,而是產業。現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工業機器人安裝在中國。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 發布年度機器人密度報告顯示,中國在自動化技術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中國在工業機器人使用方面已經超過德國,位居第三。
韓國每 10,000 名員工擁有 1,012 台機器人,居世界領先地位,比 2018 年增加 5%。緊隨其後的是新加坡,第三名是中國,每 1 萬名工人擁有 470 台機器人,是 2019 年密度的兩倍多。相較之下,德國每 1 萬名員工中有 429 人。機器人密度是衡量製造業自動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人形機器人、電動車崛起
德意志銀行報告提到幾個令西方國家擔憂的產業,第一是人形機器人,現在是中國最受矚目的成長型產業之一,與電動車和 AI 並駕齊驅。去年,中國出口 350 多萬台機器人,比 2023 年成長 33%,用於手術、工業和半導體製造等領域。根據中國海關數據,其中出口額達 11.5 億美元,年增 44.5%。
去年,高盛將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成長預測上調六倍多,預測到 2035 年該產業的價值將達到 380 億美元,而先前預計為 60 億美元。包括宇樹機器人、樂居機器人、小鵬汽車和小米在內的多家中國公司,被認為處於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前線,競爭對手包括特斯拉的 Optimus、亞馬遜的 Digit 和 OpenAI 資助的 1X Technologies。
中國公司也在擴大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的足跡。去年中,台灣盟立集團宣布與深圳市科達利實業及蘇州偉創電氣科技,合資設立深圳偉達立創新科技,搶攻機器人關節模組市場。
此外,根據德意志銀行報告,中國在船舶製造領域也佔據主導地位,擁有 80% 的全球出口佔比,產能是美國的 200 多倍,在行動網路領域,中國擁有 400 萬個 5G 基地台,美國只有 10 萬個。
中國還沒輸掉 AI 戰爭
雖然中國在高階晶片領域已經落後,該領域仍由美國、台灣和韓國主導,美國也實施出口管制,抑制中國的發展,但中國對 DeepSeek 的開發再次證明他們可以克服這些缺點。報告分析認為,雖然市場淡化關稅戰的風險,但這些長期的經濟安全擔憂,仍將成為持續貿易衝突的驅動因素。
德意志銀行出具的全球製造業出口排名,前五名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印度。30 年來中國製造業比重從 4.9% 大幅上升至 31.8%。台灣 30 年前還排不上榜,現在排名第十二,比重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