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激進的貿易政策引發經濟衰退憂慮,並且可能讓美國通膨死灰復燃。經濟學家與投資人越來越擔憂,1970年代的惡夢「停滯性通膨」可能捲土重來。
經濟學家表示,聯準會(Fed)在3月例會修正經濟成長和通膨預測,便帶有些許「停滯性通膨」意味,其他美國經濟與央行觀察家也逐漸有相似看法,臆測疫情後美國經濟的優異表現是否將反轉下滑。
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的經濟政策出現重大轉變,促使經濟學家在近幾周相繼下修經濟成長和通膨預測,並引發停滯性通膨是否會再度上演的市場議論。
停滯性通膨是指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膨同時存在。美國在1970年代同時遭受高通膨和高失業率夾殺,這個時期可謂是美國自大蕭條以來,經濟領導能力最差的階段。
理論上,經濟疲軟和失業率攀升會壓低通膨,所以這兩者不應該同時發生。如同1970年代的油價上漲衝擊,造成物價飆高,全球密切關注川普關稅政策的潛在衝擊。
川普政府宣稱,關稅只是經濟轉型的一部分,加上放寬產業規範和減稅等其他措施,將會為美國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更低的通膨率。
目前市場預測的停滯性通膨跡象並沒有1970年代那麼遭糕,不過經濟主要方面的發展已經引起經濟學家注意。聯準會官員在3月例會一致認為,美國的通膨和失業率將比先前預期更高。
RSM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拉斯(Joe Brusuelas)認為,聯準會的最新經濟預測帶有輕微的停滯性通膨成分,官員預測「成長減速和通膨上升,意味著近期可能出現輕微的停滯性通膨」。
聯準會日前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2.1%調降至1.7%,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由2.5%調高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