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

【貿易政策】對等關稅錯算 美國淪第三世界國家

4/28/2025 4:34:56 PM     瀏覽 547 次

川普自認的使命,其一是幫美國人找工作,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其二是幫美國找錢,減少聯邦政府財政赤字,不放棄國家致富的機會。這樣的雙重訴求,在民粹的選舉中極具吸引力,但落實到政策上,卻不可行而自傷。
4月2日,川普開啟他任內最具爭議的貿易政策:對等關稅。他宣稱,若他國對美產品課以高於美國對其相同產品的關稅,美方將實施同等報復。在開徵前,外界認為因牽涉複雜,短時間要計算結果幾乎不可能,結果川普的貿易顧問納瓦洛用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公式套用在各貿易對手國上,一次可得到想要的結果。
該公式用貿易對手國對美的順差,除以貿易對手國對美的出口,乘上進口價格彈性,再乘上價格對關稅的彈性。乘數前者設定為4,後者設定為0.25,各國一體適用。然而這已不是學界認為的關稅概念,而是「川普貿易失衡矯正方程式」,運算結果遠超過事前的預測。納瓦洛及幕僚發現不可行,就宣稱公式算出的稅率因為川普的仁慈,減半徵收。
然而有些國家最後的稅率仍相當高。像非洲南部窮國賴索托竟高達50%,柬埔寨49%,越南46%。這些國家無力買美國的貴東西,但有出口些便宜好用的東西供美國人享用。好笑的是,像對美國產品零關稅的瑞士,卻也要被課徵超過30%的關稅,遠超出歐盟的20%,讓瑞士人相當氣憤。甚至連無人島嶼: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也面臨10%的關稅。台灣的關稅是32%,跟我們相當的是中國34%、泰國36%。而韓國也要25%,日本為24%。
川普的高關稅是為了要復興製造業,這來自勞工票源的政治考量。然而,他並未思考清楚美國究竟要發展何種製造業。事實上,中國與越南等地的低階勞力密集型工業能壯大,正因具備大量低工資、可控成本的生產條件。這些條件在美國根本不存在。即便工廠遷回美國,企業也會以自動化取代人力,美國工人根本不可能重回流水線,實質創造的就業機會極為有限。
更進一步來看,現代製造業講求供應鏈的分工協作,而非自給自足。一顆手機螺絲、一塊汽車晶片的精密生產往往跨越數國,經過十數道程序。若美國以對等關稅懲罰來自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甚至越南等地的中間財,將使其本土製造企業成本激增,反而打擊自身供應鏈韌性。事實上,川普政策中最大的邏輯矛盾就是,一邊主張重建製造業,一邊卻破壞促成現代製造發展的國際分工體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川普完全忽視美國在服務貿易與金融帳上的優勢,忘了美國在金融服務、教育、法律顧問、科技平台等領域長年保持順差。若他國以對等邏輯反制,針對美方在服務貿易上的獲益設限,美國自身將首當其衝。川普此舉實為一場狹隘的貿易民族主義,忽視美國真正的競爭核心。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後,美國金融市場立即劇烈反應,股市重挫、債市大跌、美元走貶。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批評:美國簡直成了第三世界的國家。美元、美債全球避險地位盡失,迫使川普在數日內收回成命,宣布暫緩90天實施對等關稅,並表示願意重啟協商。
這項突然的轉彎,顯示政策缺乏預備、溝通不足,也反映了對經濟現實的錯估。更重要的是,中國等國迅速展現強硬態度,反制性措施陸續推出,對美國形成地緣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壓力。
未來川普若無法提出一套更具前瞻性與制度性的新貿易藍圖,只會在來回震盪中失去主導權與信任資本。(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中時新聞網
圖檔來源 : 123rf.com


把此文章分享到:

關於 鳳凰建築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