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簡體 商家登錄

【健康】新会陈皮历史上的购买力,有多强?| 新会陈皮村

06/28/2022     新會陳皮村

会陈皮价格,向来是备受瞩目的重点,轻易触动市场的神经。新会陈皮爱好者群体中,少数人存片面看法:新会陈皮的价格不合理,是这几年炒作,以前皮不值钱的。还有人认为,新会陈皮行业,价格不成体系,率性而为。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这里,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新会陈皮的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价格基于价值,但会随着需求供给的变化而上下浮动。身在局中,局外方破,想要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目前新会陈皮市场,不妨穿梭时光回到过去,了解新会陈皮在不同时期的价格和实际购买力。



精彩看点·壹

一方水土一方皮物

Image


新会历史悠久,战国时为百越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地。后于三国吴黄武元年,在今司前镇河村一带置平夷县,属交州南海郡,新会地设行政区,自此始。新会茶枝柑品种自山脉野生驯化而来,在新会这个名人辈出、物产丰饶的宝地,让以其为原料的新会陈皮,晒制、陈化、销售、食用等方方面面打上道地烙印。茶枝柑种植及新会陈皮,一直是新会本土的特色产业。


据史料记载,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旧属新会外海的陈惠甫拨田嘱书中写有“甘子田租十石”,这是他母亲在元初时的奁田(陪嫁的田产)。据《中国经济史》所述,宋元时期,一家人每年生活所需不到100石。


这说明当时新会存在专门生产柑子的柑园。新会柑并非日常膳食用的蔬菜,且不是屋前院后的日常小量载种,而是具备一定规模,说明在当时,新会柑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属于经济作物。从侧面佐证,新会陈皮行业并非零散种植和生产,不成气候,而是千百年来一直是本地特色产业。



精彩看点·贰

新会陈皮销往全国

Image


新会所产陈皮,早在宋朝已成为国内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清末民初时期,新会陈皮显耀全国各地,有三个集散中心不得不提:上海、重庆、广州。据资料记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都就近在上海购货,西北、西南等地都到重庆购货,至于广州这个市场,除了附近各省到广州购货外,还有全国各地的商人亲自到这里购货。当时,还有这样的传统习俗,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药材之一,同一年份、成熟度的新会陈皮(柑皮)也有等级之分, 三级货是专供中药房作配剂,二级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使用,而质量最好的一级货,则是用于上菜调味或收藏人士品鉴。其他产地的陈皮(柑皮),并不具备“三等分级”的分销模式。由此,新会陈皮的品质和道地重要性可见一斑。

(现存放于陈皮村文化体验馆的“百年新会陈皮”)


而几个集散中心,又是如何获取大量新会陈皮(柑皮)呢?《广东文史资料精编》的《解放前的新会陈皮业》一文中,作者何卓坚指出,主要靠巡回新会全境及周边县城小镇的肩挑小贩。他们大多世代经营此业,平时从事农业、小商贩等主职,丰收季兼职收购柑皮。那时,拥有柑围的地主、富农柑皮最多,一般在一百几十斤,个别最多的达三四百斤。其他人则零零星星,多则二三斤,少则四五两,俱是卖与巡回收购的小商贩。抗战前,付往上海的每包120司斤[1],重庆的每包200司斤,均从水路或铁路先运到汉口,再转船分别运往上海或重庆,有时则托运输公司包运。抗战胜利后,付往上海的多用邮付,每包30司斤。

当时,柑皮收购仍是新会本地占据大部分,周边柑皮只占少数。可能有人疑惑,小贩收购新会柑皮,为什么还会到周边县城某些地方?因为,古时新会地域范围极大,后因行政地域设置,将部分划分给周边县城。虽然新会陈皮的主要产地,是梅江、茶坑、天马、东甲、三江等地,但种柑取皮的传统,是植根于新会人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即使行政地域变更,不会轻易磨灭。而在百年前,新会陈皮(柑皮)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的消费,小贩为了生计赚取更多利润,如此收购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在新会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拥有新会柑无病苗木繁育基地、产业大数据系统,全方位为新会陈皮产业保驾护航,出产品质非其他产地陈皮可比拟。



精彩看点·叁

新会陈皮的“价格演变史”

记载新会陈皮历史价格的文献极少,但近百年来,当年产柑皮“价格变动史”,还是有迹可循的。柑皮陈化三年后,即为新会陈皮,柑皮价格与陈皮基本呈同升同降的趋势。在过去,由于陈皮价值高,且产能远远跟不上全国需求。市场交易呈现出与今日不同的特点,其一是珍视柑皮,果贩卖柑,一向卖肉回皮,买柑不回皮的,价钱就要抬高,因为买柑的人也懂柑皮可收藏陈化。其二是,甚少有上年份的陈皮流通市面,为了维持生计和换取有用的生活物资,新会人往往将当年晒制的大部分茶枝柑皮出售。


据清光绪三十四年《新会乡土志》记载,当时每年柑的产值约银100万元当年的银币,是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其实明代开始,银币已是通用货币的一种,直至清末才规定标准重量。梁启超曾论到何以银币重量定为七钱二分,其理由是银币不可过重或过轻,故以七钱二分为适合。有人认为,在官方层面,光绪元宝相当于一两白银。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十年间货币经历数次改动,实际购买力已难以考究,经济学界也未能统一定论,存在争议。


在1937年以前,新会柑皮的产量每年约为100多万司斤。新会沦陷初期的两三年,仍有60万至70万司斤。抗战期间,由于日本侵略者破坏,交通堵塞,粮价高涨,柑价大跌,果农纷纷砍树种粮。到抗战胜利的当年,仅得二三十万市斤。抗战胜利后,再次,但仍大不如前,1947年柑皮的产量约为40万市斤左右。


近年来,当我们谈论影响新会陈皮价格的因素,往往从细节着手,如土地租金、种植面积、气候影响、病虫灾害、柑果品质、归属产区、陈皮种类、陈化年份等等。但新会陈皮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因素,那就是国家的繁荣稳定,百姓的安居富足。


民国时期,新会柑皮每担价格可去到白银70元。1937年至1945年期间,日军及日伪军曾六次轰炸新会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炮击各镇村落,多次进犯,新会人民英勇抗击。1938年10月,日寇入侵武汉之后,因水路运输困难,柑皮形同淡市。翌年3月底,新会沦陷,绝少成交,故无正价,如与粮食比价,头红皮每担仅值稻谷400斤(正常比稻谷可至2000斤)。


抗战胜利后陆续涨价,由于货疏市爽,市场供不应求,柑皮每担价格复升到100元至110元。尤其是1947年5、6月间,各地需求量大,柑皮产量少,价格复向上升,大红皮(柑皮)每担由港币400元,一日数市,竟一度见过1600元之价,相当稻谷110担或生油7担,片糖30担,创历史记录。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知道,在20世界50年代至80年代物资匮乏,百姓需凭粮票购买,用得很节省。有些地方,会在招待家里客人的茶水中,加入少量糖,以表达重视。由此可见,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大米、油盐酱醋糖等调料,当时可是稀罕物。侧面反映出,新会陈皮的价值之高。


再到90年代,柑橘连年大增产,果贱伤农。有年迈果农回忆当年,用小板车推着鲜果走了几小时,收购商却将价格压到四五毛钱一斤。有人不愿出售转身离去,也有人一气之下宁可将果倒掉。当时水果生产和市场预测报警系统并未建立,低果价导致柑园失管、黄龙病肆虐,产业几乎一蹶不振。1996年,新会柑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产值不足300万元。这也是少部分人,误解新会茶枝柑、新会陈皮“不值钱”的原因之一。连经1995-2002年低谷期,因新会陈皮的严重缺乏,引起中医药界、大型制药厂等企业焦虑和华侨华人的高度关注。


精彩看点·结语

新会:中国陈皮之乡

Image

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重视,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为契机,举办新会陈皮文化节等多项具备影响力的活动,产业发展重回正轨,并实现连年稳步增长,迈入百亿大关。如今,新会陈皮制作技艺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2021年行业品牌知名度位居中药材产业榜首。

目前新会正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中国陈皮道地药材之乡”和“中国陈皮之乡”等国家标识,并致力建设“中国陈皮研究中心”。新会陈皮产业的标准化,将进一步推动市场价格体系的完善,助推新会乡村振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富民兴村的产业标杆。


备注:

[1]司斤折换约等于604.79克

[2]部分资料参考《广东文史资料精编》、《新会县志》、《中国经济史》

把此文章分享到:

關於 新會陳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