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去年1300萬人身份遭盜竊 專家提10點建議防止欺詐

時間:03/03/2015 瀏覽: 2567

美國中文網報道:星期二公佈的身份欺詐研究最新報告説,儘管全美2014年一再爆出信用卡賬戶和個人資訊被盜事件,但去年遭欺詐人數及損失金額都低於前年。


全美第二大健保公司Anthem今年2月初宣佈80000萬人的身份資訊可能被駭客盜竊。

根據加維林策略研究(Javelin Strategy & Research)發表的報告,去年的下降幅度還不足以宣佈遏制這種犯罪的真正勝利。

據全國廣播公司(NBC News)報道,該公司負責欺詐和安全的官員帕斯庫(Al Pascual)説,身份被盜問題去年並沒有太大改變,它仍然是個嚴重問題。

報告説,去年全美共有1270萬人經歷某種財務資訊被盜事件,比2013年下降3%。這種欺詐從信用卡被盜到竊賊打入銀行賬戶。換句話説,全美每2秒鐘就出現一名身份被盜的受害者。

身份資訊竊賊造成的損失金額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從2013年的180億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60億美元,減少11%。報告説,那要歸功於相關行業、消費者和監督及保護制度的共同努力,更為及時地發現欺詐。

報告提到另一好消息就是,新賬號欺詐繼續三年下降趨勢,2014年為最低紀錄。新帳號欺詐是指竊賊利用別人的名字、社安號等資訊開另一賬戶。這種欺詐難以發現,可能造成嚴重的財務損失,破壞消費者的信用記錄。這種欺詐平均能維持130天。

贊助這次研究項目的Lifelock公司分析師科格紹(Stephen Coggeshall)説,如果有人竊用現有賬號,比較容易處理:“關閉賬戶。”但是,如果某人有了別人的社安號、生日等資訊,以後者的名字開設一個新賬戶,那就很難制止。

防止財務和金錢欺詐 專家十點建議

NBC另一報道説,全美及全球的犯罪分子都在想方設法盜竊消費者的資金和身份資訊。專家根據消費者報告35年的經驗提出10點建議防止欺詐。

保持“防人之心”(Be skeptical)

對於電話、郵件、電郵和社交媒體連結都要保持警惕。駭客知道如何使用圖片、標誌或假證詞,能改變來電顯示或建立假網頁。如果個人資訊洩露,一通電話或網上搜索可能損傷數千美元。人們可以通過商業改善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聯邦貿易委員會(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和 全國欺詐資訊中心(National Fraud Information Center)查證有關公司及其提供的優惠。

保護個人資訊

騙子利複製用各種手段獲得消費者的賬號和密碼。他們好像你的開戶銀行那樣發出假電郵,或者假冒信用卡公司打電話。不管他們説什麼,如果索要社安號、賬號、密碼等個人資訊,就要挂電話,因為真正的銀行已經有那些資訊。

警惕假支票

在網上售貨,不要接受高於雙方同意價格的支票。騙子那麼做是要對方將多餘部分電匯返回。那種支票看起來像是真的,但實際上是假的。銀行告訴你已收支票,錢已進入賬戶;但要發現支票是假的可能要幾個星期,那時候銀行要扣押這筆資金;你就要損失所有匯出資金。

不要匆忙

不要因為任何人的催促而匆忙購物。“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兒”的方式就是促使消費者放棄貨比三家。如果他們提供的是真優惠,就沒有必要再去施加壓力。如果推銷員説人一齣門就再也沒有那個價了--馬上離開。

要書面文件

口頭承諾不算數。不管推銷員説什麼,只有書面文件算數。因此,消費者需要閱讀、理解並同意合同內容及所有條款,才能簽字。

警惕所有連結及附件

如果有資訊説短信、電郵或社交媒體的帖子連結或附件有發貨單或者是你沒有要的文件,不要打開,因為騙子可以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將木馬軟體裝到你的電腦、智慧手機或其他通訊器材上。

如果真正獲獎 不用寄錢

任何以獲大獎或兌現大獎的名義要錢都是騙人手法。合法的抽獎都不要人買東西或支付多少錢去領獎,也不用支付手續費、運輸費或處理費。如果説因為獲獎而欠稅,欠的是政府,不是頒獎機構。

不要相信免費商品或退款保障

對於提供任何免費樣品的廣告都要懷疑。最初産品可能是免費,但他們可能要消費者支付運輸費和手續費。為了那筆費用,消費者要提供資金的信用卡或借記卡號碼。部分公司可能要消費者簽署額外幾個月的購物協議,等消費者認識到實情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退款保證往往是引誘消費者購買自己不需要的産品。有時因為相關規定限制很多,很難得到退款。比如,打開包裝就有可能造成不再退款的藉口。

使用信用卡上網購物或者支付郵購商品

信用卡比借記卡提供更好的欺詐保護,因為信用卡受到聯邦規則的保護。對於有爭議的購物,信用卡公司必須先取消相應的支付並進行調查。但借記卡不是那種情況。

不要聘用主動到府服務的合同商

無論是修車道還是更換屋頂,到府服務的合同商也許能提供大幅折扣。他們通常都要當場付款。不管價格多合適都不要接受,因為信譽好的合同商不那麼做。而差勁的合同商可能使用劣質材料和不合格工人,有的幹活不像樣,有的拿了錢走人。

受到欺詐怎麼辦?

受到欺詐之後,向商業改善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州總檢察長、消費者保護辦公室或聯邦貿易委員會投訴。如果向全國欺詐資訊中心(National Fraud Information Center)投訴,後者會將資訊同各個執法部門分享。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別推薦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