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把入讀美國高中作為目標,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美國高中是培養未來精英的搖籃,升入美國名校的捷徑,而不是像台灣的教育體制一考定終身。下面為大家分享美國私立高中的特點並且告訴大家怎麼有效的申請到你理想的學校,為那些正在準備的學生提供及時有力的幫助。
一、美國私立中學簡介:
美國的中學分為公立及私立兩種,公立中學由政府資助,供當地學生就讀,不需費用。美國私立中學一般為9-12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三-高三)。私立中學,隸屬於私人機構或宗教團體,由民間出資,供當地或外籍學生就讀。在美國有近2000所獲得認證的私立中學,其中著名私立中學有幾百所。美國私立中學一年的費用是一萬多至三萬多美元不等,著名私立中學通常設有獎學金和助學金。
一般而言,在美國著名私立中學上學,畢業後進入美國名校的比例要遠遠大於公立中學。例如,美國紐約市有很多著名私立中學,它們每年成功跨進常春藤學府的學生人數遠遠超過了市內的公立中學。據統計,在過去幾年裡,美國的私立中學畢業生成功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常春藤頂尖大學的比例遠遠高於來自美國公立中學的學生,有些著名私立高中的畢業生進入常春藤名校的比例是公立高中學生的數十倍。
雖然美國一流公立中學的優秀學生也不會比一流私立中學的學生差,但私立中學的優勢在於,學生的水準比較均勻,課程難度普遍較高,師生比例較高,學校非常重視學生上大學的輔導準備工作,這是著名公立中學也無法企及的。
二、美國私立和公立中學的區別:
1、私立學校學生可以直接申請F-1學生簽證,而公立學校只能申請最長1年的J-1訪問學者簽證(法律規定J-1簽證兩年內不能再簽美國);
2、私立學校一般規模比公立小一些,並且班級人數較少(師生比例一般1:6至1:16之間);
3、私立學校的教學標準較高,師資力量較強;
4、私立學校對學生更加關注,特別是寄宿中學;
5、私立學校提供更廣泛的課外活動,如體育、藝術、學術和社區服務等;
6、私立學校畢業生升入名校的機會比公立學校大得多;
三、出國讀美國高中五大優勢:
1、語言優勢:孩子越小,模仿語言的能力就越強。經過兩三年的高中教育,孩子的英文程度一般 可以達到國內英文系畢業生的水準,實際運用的能力還會更強。
2、因材施教:國外高中一般採用選課制,可以讓學生更早地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放矢地選課。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將來要就讀大學的科系和未來從業的方向選擇課程,從而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也較容易取得高分,進入名品大學深造。
3、不再一考定終生:如果孩子屬於平時成績不錯,考試時因為緊張常常發揮不佳的類型,國外高中普遍採用的平時表現持續評估制顯然更有助於孩子得到公正的衡量。
4、更多高等教育機會:教育最發達的英語國家如美國和大英國協之間學歷互相認可的程度很高,孩子在國外念完大學想選擇其它國家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就很便利,比國內的大學生容易得多。
5、磨練獨立性格:早日出國留學,孩子在自主學習、自理生活的過程中更易於培養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性格,這對他們將來適應社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美國私立中學課程設置:
必修課程:美國高中課程比較廣泛,基礎必修課程有英語、自然科學(3門:如生物、化學、物理或地理、環境、辯論)、社會科學(美國歷史、世界歷史、經濟學、心理學)、數學(代數、幾何、三角函數等)。
選修課程:美國高中的選修課程特別多,一般美國高中均要求學生選修一定的學分。常見的選修課程有:
l視覺藝術(畫畫、雕刻、油畫、攝影);
l行為藝術(合唱、戲劇、舞蹈、電影、樂隊、管弦樂);
l職業課程(木工、金屬加工、汽車修理);
l計算機/商科課程(文字處理、編程、圖像設計、計算機俱樂部、網頁設計);
l體育(美式足球、棒球、籃球、網球、田徑、游泳、水球);
l新聞/出版(校報、年曆、電視製作);
l外語(一般是法語、德語、西班牙語);
l家庭和消費者科學、健康(家庭經濟學、營養學、幼兒發展)
美國高中採取學分制,一般修讀18-23個學分就可以拿到美國高中畢業證書。
AP 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是大學先修課,即在高中修讀大學一年級課程。 AP考試是由大學理事會主辦的全國統一考試,在全美2萬多所高中有60%提供AP課程。包括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在內,已有22個國家3000多所大學承認AP課程。學生在入讀這些大學時,可以將通過考試的AP課程折抵大學學分,免修相關大學課程,從而達到縮短學時、節省學費等目的。
目前AP考試有19個專業34門課程:多為計算機、經濟學、英語、英美文學、美國政府與政治、物理、歷史等科目。 AP採取的是5分制,從1分到5分,3分以上的成績為大多數的大學所接受,可以在以後上大學折抵學分。少數頂尖大學要求4分或5分才能折抵大學學分。哈佛大學2003年作出規定,只有5分的AP成績才能折抵哈佛大學學分。
入讀美國的私立高中,學生有機會修讀AP課程,比國內高中生進一步搶占先機。
來源:網路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