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對高鐵 ”不感冒":人太少車太多

時間:07/20/2015 瀏覽: 3778

  美國似乎對高鐵不感冒,或者說感冒不成。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文說,在新加坡至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的高鐵項目國際招標中,多國高鐵巨頭摩拳擦掌,但美國企業缺席。

  新加坡至吉隆玻高鐵全長300多公里,是東南亞地區首個高鐵專案,也是泛亞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拿下這一單的意義不言而喻。日本鐵路公司、法國阿爾斯通、德國西門子、加拿大龐巴迪以及中國企業都對這一專案表現出濃厚興趣。

  《聯合早報》文章認為,美國缺席的原因可能在於,美國雖然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速公路和民航系統,卻沒有像樣的高鐵系統,沒有開發自己的高鐵技術,也就沒有技術輸出可言。

  美國人並不是沒有高鐵夢,奧巴馬也曾試圖勾勒美國的高鐵願景,只是最終還是不成。

  今年初,因資金短缺而擱置了近30年的加州高鐵破土動工,算是美國高鐵產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美國曾經是世界上鐵路運營里程最長和開通地鐵城市最多的國家,但近幾十年來高鐵發展卻陷於停滯。事實上,早在1964年日本新幹線于東京奧運會前夕投入運行時,美國便開始籌畫建造高鐵,並在1965年出臺《高速地面運輸法》,還批准劃撥9000萬美元發展高鐵,其成果之一就是在東北走廊開通了城際快車。

  上世紀90年代,聯邦鐵路局又批准了多條高鐵走廊,可惜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截至目前,美國僅有一條來往于東北走廊華盛頓和波士頓之間的“阿西樂”快速列車鐵路勉強稱得上是高鐵,但時速嘛,比如今一些國家的300公里差得太遠。

  歸根結底,美國高鐵規劃受到資金、市場需求和黨派之爭制約。美國做了50年的高鐵夢至今仍顯縹緲,這裡面有文化和經濟上的因素,也有政治上的困擾。

  【車很多】

  美國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速公路和民航系統,因此儘管高鐵有減少空氣污染、節約土地、減少公路交通壓力等諸多益處,但老百姓大多覺得沒什麼必要回歸鐵路。他們已習慣汽車文化,中短距離直接開車,遠一點的乾脆搭飛機。

  看過美劇《欲望都市》的同學應該記得這樣一個橋段。凱莉和薩曼莎應邀乘坐火車頭等艙從紐約前往洛杉磯。上車前她們對三天的旅程期待不已,結果上車後才發現這享受與預期相去甚遠。這也大致算是現實的折射:火車並不是多數美國民眾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而美國鐵路系統無論從硬體條件還是運行速度來說都與其全球最發達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

  【人太少】

  客運量不足是美國高鐵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歐洲和亞洲高鐵強國的國情不同,美國除東西海岸幾個人口比較密集的大城市外,多數地區地廣人稀,興建高鐵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自上世紀中葉起,美國鐵路運輸量開始滑坡,許多鐵路網因利潤太低而停止通車。不少線路被拆除,剩下的線路多用來運貨,客運只占少數。高鐵的特點是“城際快車”,輸送搭客講究速率,而貨運一般不追求高速。

  【夢難成】

  2011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說,“要在未來25年裡讓80%的美國人坐上高鐵”。接著,副總統拜登宣佈了一項為期六年、總額530億美元的全國高鐵計畫,並將資金發放到一些州。

  可是,共和黨在中期選舉後控制了國會眾議院,拒絕繼續向鐵路建設撥款。佛羅里達、威斯康辛和俄亥俄三州乾脆以高鐵專案太過昂貴和沒什麼必要為由取消了高鐵專案,並把聯邦撥款退回給華盛頓。這三個州的州長都來自共和黨。

  有評論指出,奧巴馬似乎已知難而退,在其後的國情咨文中,再也沒有提起高鐵願景。高鐵建設本應是奧巴馬任內的標誌性運輸專案,但最終還是一地碎片。

  高鐵只是一個縮影,其落實推進之困難,折射了美國社會和政治的結構特徵,凸顯出奧巴馬施政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看來美國高鐵短期是指望不上了。不過,世界頭號經濟體的軌道交通市場還是很大,美國民眾很快就能坐上中國造的新地鐵。

  北車已中標284輛波士頓地鐵車廂採購合同,將在波士頓附近的春田市建組裝廠。這是中國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商首次打入有著最嚴苛安全技術標準的美國市場。

  中國北車副總裁余衛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是世界上地鐵運營里程最長、開通地鐵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還有數量可觀的郊區軌道交通和區域軌道交通專案,對機車的需求量很大。在拿下波士頓地鐵訂單後,北車將目標鎖定在波士頓的其他機車招標、以及費城、紐約等地的地鐵招標。此外,北車也將積極爭取加州高鐵、德克薩斯州達拉斯至休士頓段高鐵等項目。

圖文來源:美聞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