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歷史上,教育部的設置走過了一條異常曲折的路。如今美國的各大“部委”中,聯邦教育部是歷史最短的。
美國教育部的歷史
美國獨立後,憲法規定未授予合眾國,也未授予各州行使的權利,一律由各州保留。因此,對教育的管理職能由州政府,私人機構和宗教團體執行。但隨後,由於各州教育發展各自為政,互不相干,造成全國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民眾獲得教育機會極不平等,缺少全國統一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的弊端越來越明顯。19世紀40年代,美國教育家巴納德首次提議成立一個由聯邦政府管轄的教育部,統一管理全美的教育事務。但由於州政府認為聯邦管理教育侵犯了各州的主權,巴納德的建議在國會受到了多方的阻撓。
1867年,歷經20多年的國會辯論,《教育部法案》在國會勉強通過。法案規定,教育部為非內閣成員的獨立機構,署長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至此,在建國整整80年後,美國第一次成立了聯邦層級的教育機構。成立初期的教育部除署長外只有3個工作人員,每年經費不超過2000美元。
教育部因“侵犯”各州主權成為“眼中釘”,成立不到3年便被“降級”
由於各州擔心教育部的日漸擴張的管理權侵占各州保留的教育權利,美國教育部從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成為國會各黨派的敵視對象。各州以違憲為由提出了廢除教育部的議案。1870年,國會通過法案,將教育署更名為教育辦公室,並由獨立的部改為屬於內政部管理。1939年,被反复“踢皮球”的教育署被重新劃分到新成立的聯邦安全總署。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關心教育的他要求提高聯邦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地位。1953年,艾森豪威爾設立衛生教育福利部,並將教育署劃分到該部。1968年,國會通過《教育總則法》,在衛生教育福利部下設置教育司和全美教育研究所,並在部長辦公室下建立一個全美教育統計中心。至此,被“降級”多次的教育署再次成為聯邦教育行政機關,司長稱教育助理部長。
卡特總統因效率低下改組教育部,成立112年後終成內閣級部門
20世紀70年代後期,通過的教育法案越來越多,種類日益複雜,由於教育司不是一個聯邦政府的部級機關,教育司為實施某一教育法案,執行法案涉及到財政部,司法部,農業部,勞工部等十幾個聯邦級部門和上百個獨立機構,其效率低下受到了國會和社會的廣泛批評。
為改變現狀,經過卡特總統的努力,民主黨佔多數的國會在1979年9月通過《教育部改組法》,重建了聯邦教育部。至此,教育部在成立112年後終於成為了聯邦內閣級部門。1981年,信奉“小政府”理念的里根當選總統後,認為沒有必要設立教育部,並將取消教育部作為執政期間的重要目標之一。儘管當時民主黨佔多數的國會沒有通過取消教育部的提案,但教育部的資金被削減三分之一,之前的7700名僱員減少到了約1000人。
美國教育部具體管什麼呢?
根據學校及州政府申請制訂補助金額,資助所有孩子享受平等教育
100多年來,雖然教育部的名稱改動頻頻,地位也發生了多次起伏,但是它的具體職能幾乎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比較1867年的《教育部法案》和1979年的《教育部改組法》後會發現,國會設置教育部是確保教育問題得到聯邦政府的資助,有效協調全國教育活動。因此教育部的職權一直主要局限於資助,研究及確保所有公民在K-12階段(大學以前)都享受平等的教育。與很多國家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的“空頭支票”不同,美國教育部在促進平等教育上可謂不遺餘力。教育部每年會編制聯邦補助方案,促進弱智人教育、殘疾人教育、掃盲教育以及發放教育貸款。這其中有適合所有學生的補助方案,也有以殘障學生、貧困學生、土著印第安學生、移民學生以及英語能力有限的學生為主的特別補助方案。
例如,根據《殘障人教育法》,教育部根據每個州上報的殘障學生人數,將聯邦補助經費經過合理分配,劃撥給不同的州,幫助各州為殘障學生提供免費的公共教育。由於殘障學生的教育需要特殊的器材以及師資,所以教育經費的開銷比一般學生要大得多。
以校車為例,由於殘障學生往往不能與正常學生同坐一輛校車,所以有時為了一位殘障學生的上學,就必須派出一輛經過特別改裝的校車接送,這樣校車的經費就成倍增加。學校據此可以向學區以及州政府申請資助,州政府則可以據此向教育部申請資助,而教育部要做的事,就是根據當年國會的相關撥款,制定適當的補助金額。對於貧困及偏遠地區的學生,美國教育部製訂了“中學計劃”和“偏遠農村教育計劃”。在接到州政 府的申請後,動用聯邦資金設立在貧困社區和偏遠農村的特殊教育中心,派出優秀的教師以幫助提高這些孩子的升學率。此外,屬於美國教育部的專屬基金每年會為全國約15萬的貧困學生髮放助學貸款,資助其大學及留學計劃。方便殘疾學生的設施在美國校園內隨處可見,其大部分資金來源於美國教育部。收集全國性教育數據,為各州及民間機構提供教育事務參考美國教育部下設有全國教育統計中心,該中心是權威的教育數據收集、統計、分析機構,為國會和決策機構提供全國性的教育數據。該中心會定期編制《全國教育發展評估》(NAEP),教育部根據該評估報告對各州的教育狀況進行評估,並對結果較差的州進行督促。統計中心收集來的詳細數據還為各大大學排行榜提供了權威的數據來源。各大民間機構每年會根據教育部提供的各大學論文發表數量,學生規模,獲捐款數額等數據編制大學排行榜。在促進優質教育方面,教育部會組織教師進修交流,推薦優質教科書,協助學生參加各種競賽、下撥專項資金幫助各地政府改善教育條件等來推動、提高教學質量。2008年布什提出實施“提高美國競爭力計劃”,計劃要求中小學生學習更多、更大難度的數學和科學課程。教育部為此計劃專門撥出3.8億美元預算。2007年布什總統啟動“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加快培養美國的外語人才。該計劃要求加強美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外語教育,教育部為此項目撥款3500萬美元。
美國教育部不管什麼?
升學,考試,教學,評估,思想一概不管,美國教育部被稱作“五不管”部與中國教育部事無鉅細的管理不同,美國教育部不管考試,不管升學,不管評估,不管具體教學,不管政治思想,在美國的華人圈內被形像地稱為“五不管”部。在其官方網站上,也詳細列明了美國教育部不管什麼。這其中包括不設立學校,不發展課程,不設立入學及畢業標準,不設立州教育標準,不評估哪些州達到了教育目標。
《教育部組織法》嚴禁教育部干涉具體教學和學校人事任命
美國教育部之所以成為“五不管”部,除了憲法的“緊箍咒”外還有具體的相關立法。根據1980年的《教育部組織法》,美國教育部被明確禁止對任何教育機構、學校或者學校系統的課程設置、管理或者人事安排進行任何形式的命令、監督或者控制。因此,美國教育部無權任命一個學校的校長,也無權規定教師的職稱和薪水,更無權過問學校的課程和老師的教案。
共和黨人近30年來一直追求廢除教育部,現實政治成為教育部又一“緊箍咒”
除了 法律層面的障礙,美國的黨派政治也讓教育部不敢過多干涉教育事物。雖然卡特總統一直堅稱其成立教育部的目的是更好的對教育事物進行統籌管理,但共和黨人指責卡特成立教育部純屬為了撈取全國教師聯盟(NEA)的選票。1978年,《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對民主黨競選經理的報導也間接證實了共和黨人的指責。出於價值觀和黨派鬥爭的考慮,近30年來大部分共和黨人最重要的的競選訴求之一就是廢除教育部,從裡根到鮑勃·多爾到麥凱恩都是如此。2000年,共和黨的競選決策會議再次通過了取消教育部的決定。面臨著共和黨人巨大壓力,又有著現實法律障礙的教育部不敢對管轄範圍之外的事物“說三道四”。
結語
如果從美國頒布憲法算起,教育部從無到有花了80年,成為內閣級部門花了192年,可謂“舅舅不疼姥姥不愛”。但如今的美國,廢除教育部的話題已經難成主流。該管的管的好,不該管的堅決不管,教育部用自身的行動贏得了美國民眾的認可。
來源:TheHouseClub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