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有個俗語,就是「富不過三代」。這也就是說,父母掙的錢,子孫常常留不住。許多美國華人,來美創業多年,積攢了不菲的財富,多數希望傳給孩子,但是發現孩子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爭氣。於是,在決定讓子女繼承家業時很猶豫。
其實, 不僅東方社會有這個問題,這也是西方社會一個普遍現象。據威廉姆集團(Williams Group)財富咨詢部門的統計,70%的富裕家庭到了第二代就不能保留他們的財富,90%到了第三代就保不住了。那麼到了第四代呢,統計沒有說,我估計所剩無幾了。
美國信託(U.S. Trust)最近對有300萬元可投資資產的高淨資產人士做了統計發現,他們正在對他們的下一代如何管理財富進行準備。它的首席受托人執行官(chief fiduciary executive)賀爾曼(Chris Heilmann)指出,78%的下一代對掌管這些遺產沒有任何財務上的準備。64%的有錢父母承認,他們幾乎或者沒有向孩子披露他們的財富資訊。
統計列出父母這樣做的原因:他們害怕資訊洩露後擔心孩子變得懶惰和吃老本。賀爾曼表示,他問財務規畫師,為何下一代保住家產這麼難、為何第二代和第三代子孫這麼不會理財,幾乎沒有確切答案。一個常聽的解釋是:大多富二代對錢的價值沒有好的概念或者不知道如何掌控它。第三代更注定愈來愈糟。平均在繼承到手的財產19天後,繼承人就購買一輛新車。
統計數字看起來很嚇人。大多數富裕家庭在兩三代人手中蒸發。所以你將留給子孫的財富也可能是如此,不過也許你提早準備,能夠富傳下代。
盡早與孩子談論理財
你也許認為,不告訴孩子你有多少財富,可以鼓勵他們努力工作。但是,這樣做恰恰鼓勵孩子的無知。假如你沒有提早教導孩子理財,一旦交給他,就要給孩子上財務緊急的課程。許多金融機構,提供這類特別的學習資料和課程,讓繼承人加快學習。這個課程對孫輩子女也是如此。學了關於金錢管理的課程,可以延長保留家庭財富。
財產透明應該透明。父母和祖父母應該在大家都在的情況下,告知他們以後遺囑內容及為何這樣做。所有的孩子都要在場,要在遺囑宣讀之前就要告知。這樣,任何的問題,你可以在家族面前拿出來討論。在生前進行遺產調整,比最後引起遺產官司要好得多。
規畫路線圖
統計顯示,四分之一的嬰兒潮父母(baby boomers)認為,他們的孩子在40歲之前無法合適地掌控他們的財富,約有一半的70歲以上的富人同意這個說法。所以應該提供繼承人財務規畫路線圖,而這種路線圖通常是以家庭使命宣言(family mission statement)形式記錄下來。富人們可以在這個宣言中,說出他們希望的花費、儲蓄、回報以及創建財富的策略。
不過,有時,錢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自己也把財富一手毀掉,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習慣。拳王邁克泰森(Mike Tyson)的故事也許具有啟發性。在他長達20年的拳擊職業生涯中,他的收入超過四億元。但是,在2004年他的39歲的生日前,這個能賺錢的拳王卻欠債3800萬元。
泰森仗著收入高,就盡情享受。他雇了多達200名雇員,包括保鏢、司機、廚師和園丁等。他的花費令人詫異。例如,他用在汽車和摩托車的費用是450萬元;購買衣服和珠寶的錢有340萬元;兩隻白色孟加拉虎花費是14萬元加上馴獸師一年12.5萬元工資;他的第一個太太的浴缸值200萬元;一個生日派對就用掉41萬元;在1995年至1997年三年中的手機和呼機的費用是23萬元。
這篇文章提醒你, 能理財比能賺錢經常更為重要。控制消費習慣,量入為出,未雨綢繆才能長期持有財產。(作者為註冊會計師及理財顧問)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