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已敲定恢復美國對中國出口牛肉的最終細節,美國出口企業可以為14年來的首批對華牛肉出口做準備。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最新發佈公告稱,6月20日起允許美國牛肉輸華。
14年後重來
5月上旬,中美發佈聯合聲明稱,中美兩國“百日經貿計劃”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包括中國在符合國際標準的情況下,同意開放2003年之後由於瘋牛病疫情而遭到禁止的美國牛肉進口,並且“儘快不晚于2017年7月16日”生效;美方也將出臺相關法規,允許中國熟制禽肉進入美國市場。
6月13日據新華社消息,中美兩國已敲定恢復美國對中國出口牛肉的最終細節,美國出口企業可以為14年來的首批對華牛肉出口做準備。
中國之前進口美國牛肉,已經至少是14年前的事情了。在2003年之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牛肉供應國,不過中國于2003年出於對瘋牛病的擔憂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從此,絕大部分美國牛肉與中國市場無緣,去年中國曾對美國牛肉進行了有條件解禁,但採購量依然很少。
目前,中國是全球牛肉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中國每人平均牛肉銷量增長20%,其消費額已超過歐盟,僅次於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牛肉消費量超過800萬噸,市場規模達到3600億元。
澳大利亞、巴西慌了?
2016年中國進口牛肉比上一年同比增長22.4%,數量從49萬噸增至60萬噸,一年增加了11萬噸。其中,巴西是中國最大的進口牛肉來源地,約佔進口總量的29.5%,其次是烏拉圭和澳大利亞,分別佔進口總量的26.8%和19.1%,三者合計約佔中國牛肉進口總量的75.4%。
在2015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牛肉曾達到巔峰,年交易額為10億澳元。不過此後由於乾旱等原因,限制了對中國的出口數量。2016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牛肉出口驟降至6.7億澳元,下滑幅度達40%。正是借助這一機會,去年巴西對中國的牛肉出口份額超越澳大利亞上升至第一。
如今美國牛肉也要來分一杯羹,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牛肉市場格局肯定又會發生改變。
附:進口美國牛肉檢驗檢疫要求
一、允許進口産品範圍
允許進口的牛肉指30月齡以下剔骨和帶骨牛肉,包括心、腎、肝、瓣胃、牛筋,不包括扁桃體、回腸未端、碎肉及機械分離肉。
二、生産企業的要求
輸華牛肉應來自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註冊的肉類企業。
三、有關檢驗檢疫要求
(一)動物來源要求
1.輸華牛肉的牛須有完善的記錄,可以保證追溯到牛只的出生農場。
2.出生、飼養並屠宰于美國,或出生於墨西哥或加拿大,屠宰于美國。
3.不是疑似或確診瘋牛病病牛的後代,不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定義的確診瘋牛病病例的同群牛。
4.屠宰前未使用向顱腔注射壓縮空氣或氣體的擊昏方法或腦脊髓刺死法。
5.屠宰時小于30月齡。
(二)輸華牛肉要求
1.對用於生産輸華牛肉的牛實施宰前宰後檢查,結果合格;證明所有屠宰牛是健康的,沒有任何全身性系統症狀或傳染病、寄生蟲病,且胴體和臟器無病理變化。
2.已採用安全和衛生的方式去除扁桃體和回腸末端。
3.是衛生、安全的,適合人類食用。
4.在中國口岸入境時,不得檢出中國法律法規禁止的非天然産生的獸藥、促生長劑、飼料添加劑和其他化合物,包括萊克多巴胺。低於或等於本底水準的內源性激素不在禁止之列。
四、包裝要求
輸華牛肉必須用符合國際衛生標準的全新材料包裝。
牛肉應有單獨的內包裝,內包裝上應當標明品名、産地國、生産企業註冊號、生産批號。外包裝上應當以中文標明産品名、規格、産地(具體到州/省/市)、生産企業註冊號、生産批號、目的地(僅限中國)、生産日期(年/月/日)、保質期、儲存溫度等內容,在外包裝上也應可見美國官方檢驗檢疫的標識。
預包裝肉類産品還應符合中國關於預包裝食品標簽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五、證書要求
每批美國輸華牛肉應隨附美國農業部出具的獸醫衛生證書,證明其符合中方的檢驗檢疫要求。
六、儲存運輸要求
輸華牛肉的儲存和運輸應在合適的溫度條件下進行,冷凍牛肉的中心溫度不應高於-15℃,冰鮮牛肉的中心溫度應在0℃-4℃。
貨物裝入集裝箱後施加美國農業部認可的鉛封,鉛封號在産品隨附的獸醫衛生證書中註明。運輸過程不得拆開及更換包裝。
來源:美國中文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