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 這些事情最好別做

時間:06/23/2017 瀏覽: 2376

中外生活總有這樣那樣的差異,我們常說入鄉隨俗,到一個地方生活,最好要遵守當地的習俗和法律法規,否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麻煩。

據搜狐網報道,以下這10件看似是小事,卻實實在在是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總結出的注意事項,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

1. 不要稱呼非裔為“Negro”

Negro是英語“非裔”的意思,尤指從非洲販賣到美國為奴的非裔。所以在美國千萬不要把非裔稱作“Negro”,跟白人交談如此,跟非裔交談更如此。否則,非裔會感到你對他的蔑視。說到非裔,最好用“Black”一詞,非裔對這個稱呼會坦然接受。

2. 散步時不要在別人家門口停留太久,不要窺探鄰居

圖片來源:Sudbury Star

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可能會喜歡“飯後百步走”,散步之餘會在漂亮房子前品頭論足一番。這一行為在國內也許無可厚非,但在美國,卻引發小區內白人鄰居的焦慮,最終擔心他們圖謀不軌而選擇報警。

3. 把孩子當成人對待,不該露的地方別露

美國人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對隱私和身體暴露的敏感,以減少遭受傷害的幾率。這使得在中國街頭司空見慣的“開襠褲”在美國掀起風波,蒙特利公園市華人男童公共場所穿開襠褲暴露下體,遭美國人誤認為“虐童”報案。

4. 不要把內衣褲堂而皇之的晾在戶外

兩年前,曾有華人因陽台晾曬女性內褲,被鄰居敲門詢問是否提供色情服務,連當地警察也懷疑他們可能在從事色情活動。

5. 開車遇到交警不要輕舉妄動,要聽從指示

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在中國,警察要求靠邊停車時,駕駛員一般會主動呈上證件,但在美國,馬上從口袋裡掏證件則會被認為要掏槍,隻有雙手放在顯眼位置、按照警察指示行事才不會造成誤會。而開車轉彎和變線不打轉向燈、蛇形駕駛等在美國則屬於違法行為,不僅會吃罰單,情節嚴重時還會被抓去坐牢。

6. 千萬不要打罵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

華人“虎爸”、“虎媽”引發爭議不斷。歷來崇尚“子不教,父之過”的華人家庭,多奉行“棍棒教育”。然而,華人傳統“家教”到了美國卻遭遇“水土不服”,常被扣上“虐待兒童罪”的帽子。爸爸媽媽在很多“恨鐵不成鋼”的時候,氣急當街打了孩子一巴掌,會被聞訊趕來的警察帶上手銬,孩子也被兒童福利局帶走。

7. 做生意的節假日該放假就放假

在亞洲,周日通常是消費最火、人氣最旺、商家不願錯過的大好時機。可是,這在大部分歐美國家卻難以看到。美國一些地區規定法定節假日要給工人放假,如果無視政府規定堅持“做生意”,有可能會遭到有關部門聯合查處。

8. “嘴甜”也要分場合看對象

中國人速來提倡“嘴甜好辦事兒”。但在對職場性騷擾規定極為嚴格的美國,以前還曾經發生華裔“嘴太甜”而招來禍端的案例。一位華人移民因習慣以“美女”、“美眉”、“girls”稱呼女同事,被投訴性騷擾。

9. “見義勇為”不一定會被嘉獎

圖片來自網絡

華人“見義勇為”也遭遇“洋尷尬”,一名華人見搶匪奮力反抗警察逮捕,隨手抄起路邊一根木棒抽打搶匪,幫助巡警制服歹徒。但這一“義舉”,卻以華人被扣押,並以故意毆打傷害他人罪提起公訴結束。

10. 別在別人面前脫鞋

圖片來源:theodysseyonline

在美國,若是在別人面前脫鞋或赤腳,會被視為不知禮節的野蠻人。只有在臥室裏,或是熱戀的男女之間,才能脫下鞋子。無論男女在別人面前拉下襪子、拉扯襪帶都是不禮貌的。鞋帶鬆了,也應走到沒人的地方繫好。

(來源:僑報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