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銀行 CEO 吳建民(Dominic Ng)表示,美國不應將中國科技拒之門外。
特朗普(又譯川普)總統在國情咨文演說中表達了他的擔憂:「像中國一樣的對手」正在挑戰美國的利益、價值觀和經濟。這樣的言論體現出美國長久以來的負面情緒,引發了與中國企業技術合作方面的焦慮和恐懼。目前,美國國會正考慮透過頒布新法規來加強對美投資的審查力度,以防止中國企業接觸到美國敏感的科學技術。同時有報導指出,作為對華「301 調查」的一部份,特朗普政府將對中國強制技術轉移做出嚴厲處罰。
對於有可能損害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中國創新實踐,美國政府需要保持合理的擔憂。但是,我們應該仔細斟酌,不要盲目聽從鷹派(強烈維護國家利益的人)完全封鎖中國技術的倡議。完全封鎖的代價對於中美雙方來說都將十分高昂,因此,在制定任何政策時都需權衡利弊得失。
想想如今美國使用的一些日常科技應用,都要歸功於美國與日本的長期開放關係。如果在1980 年代,美國因對日本崛起持有焦慮而封鎖日本科技,那麼美國有可能錯過即時生產(just-in-time,簡稱 JIT)、指標性產品,如新力(Sony)隨身聽、豐田普瑞斯(Toyota Prius)轎車或袖珍計算機、以及被用於電視和電腦螢幕的發光二極體(LED)等關鍵電子技術。誰能預測未來十年內中國會帶來何種具有代表性和顛覆性的創新科技?
如果我們的市場將中國科技拒之門外,美國消費者將錯過行動支付、生物科技和運輸基礎設施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行動支付
中國在行動支付技術和普及率方面遙遙領先於美國。中國城市中的大多數人都使用智慧型手機和二維碼來進行支付,從餐廳付賬到繳納水電費,幾乎所有種類的帳單都可以用行動支付完成。阿里巴巴的支付寶(Alipay)和騰訊的微信支付(WeChat Pay)是中國消費者廣泛使用的兩大支付平台。2016 年,中國的行動支付交易金額達九萬億美元,約為美國市場的 100 倍。而這一顯著的增長主要發生於過去短短幾年間。
為什麼這種蓬勃發展的非現金交易生態能在中國而非美國發展起來?首先,中國人口眾多,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普及率迅速增長。2016 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超過六億,相當於美國人口總數的兩倍,而龐大的用戶數量正是實現網路效應的關鍵因素。但或許更重要的是,傳統的信用卡支付方式從未真正在中國紮根,這使得中國可以直接躍進到行動支付領域。美國現有的 Visa 和 Mastercard 在本土市場收益頗豐,且陳舊的支付系統尚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這兩家企業並未有意做出改革。行動支付在中國萌芽生根有天時地利的條件,且不受制度上的阻礙。
現在,中國的科技巨頭正考慮將他們的行動支付系統推向海外。2017 年中旬,阿里巴巴和騰訊紛紛進入了美國支付市場。起初,他們的策略是服務中國遊客,但兩家企業有更大的野心。如若貿易或投資政策阻礙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進入美國,那麼美國消費者將錯失許多便利。除了方便消費者,中國的行動支付技術手續費較低且無需卡片及讀卡機,從而減輕了小型企業主的經濟壓力。因此,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出現可能會迫使如 Visa 和Mastercard 等企業將價值返回給消費者,並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加快創新。由於構建與中國相似的行動支付技術費用高昂,所以美國很難自然產生提供類似服務的企業。2016年,美國企業支付的信用卡手續費逾 880 億美元,若減免掉這一部分費用,消費者將受益良多。
醫藥與生物科技
中國用於生物科技和醫藥研發的支出,以及在療法和藥物研究方面仍落後於美國,但中國強大的人口力量正推動著該產業迅速發展。中國約有 14 億人口,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藥品市場。同時,中國的癌症和糖尿病病例多於其它國家。這是個巨大的市場,該領域的中國企業紛紛崛起想要填補這一市場空缺。大量曾任職外國生物科技和醫藥公司的專業人士,以及源源不絕的中國 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系)畢業生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中國每年的 STEM 畢業生人數約為美國的八倍)。
雖然總體上美國仍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研製的一些尖端藥物、醫療器材和療法顯示出該國在產業創新方面的潛力。例如,總部位於北京的百濟神州生物科技公司(BeiGene)研發的多款抗癌藥物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這使得該公司可與全球知名製藥公司角逐,如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默克(Merck)、艾伯維(AbbVie)、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總部位於深圳的華大基因(BGI)目前研製的造基因測序設備可媲美全球領先的美國 Illumina 公司。此外,中國正在全球範圍內對幾種先進的生物技術進行臨床研究,包括 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以及治療帕金森氏症和其它疾病的幹細胞療法。如今,中國不僅為全球生物技術和製藥行業提供了原創研究,且增強了該領域的競爭,這將造福更多消費者。
運輸技術
中國高速鐵路的建設發展表現出其加強本土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心。短短十年間,中國耗資 3,600 億美元完成了長達 22,000 公里的高速鐵路建設,其營運里程已超過全球其它國家的總和。此外,中國政府還計劃增加數十億的投資用於鐵路建設,目的是使高鐵於 2020 年覆蓋全國五分之四的主要城市。隨著中國大規模進行鐵路和其它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今,中國相關企業的產業製造水平改善顯著,並能夠提供世界級的、具有價格優勢的運輸技術。
據世界銀行估算,中國高鐵系統每公里的建設成本為 1,700 萬至 2,100 萬美元;歐洲的建設成本為每公里 2,500 萬至 3,900 萬美元;加州高鐵項目第一階段為 192 公里,由於施工難度較大,建設成本為每公里逾 5,000 萬美元。此外,像中國中車(CRRC)和比亞迪(BYD)這樣的中國企業,已成為向全球提供清潔軌道車和電動客車的領導者。這兩家公司都在美投資了數百萬美元用於廠房建設,並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他們生產的車輛供應給洛杉磯、波士頓等城市。中國其它主要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子公司,如中國建築美國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America)也在美國市場受到了關注。這些企業不僅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並每年向美國勞工支付數千萬美元的薪資。
眾所周知,美國老舊的運輸基礎設施亟待翻新。預計到 2030 年,美國基礎設施所需的投資總額將超過兩萬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將用於提升高速公路和橋樑的承載能力,另外 20%將用於改善公共交通。就美國未來的需求來說,中國所擁有的技術專長將為加強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回報提供巨大幫助。不僅如此,與中國合作還能為美國的基礎設施項目帶來可觀的資本和材料投入。美國限制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的政策將使美國納稅人付出真正的代價。
結語
儘管還未在全部高科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中國正快速取得進展,並在許多技術領域達到領先水平。中國的市場規模使其自然而然地成為全球創新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中國在創新方面與日俱增的主導地位是以自由市場為基礎,而非產業政策或政府補貼扶持。
雖然美國政府需要謹慎對待安全風險和其它合理的關切,但不應阻礙中國科技進入美國以及兩國的創新合作,否則將損害本國民眾和企業的切身利益。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