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養兒育女 中西求平衡

來源:熊嘉琪 時間:02/05/2013 瀏覽: 2210

東西方社會的教養方式,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中國人所謂「不打不成器」的傳統思維,在強調「以人為本」的西方社會無法完全適用。在美國養兒育女的華人移民家庭,受到何種衝擊?面對崇尚獨立自主的子女,又該如何調整教養模式?

曾在加州亞太家庭服務中心任職十年的親子教育專家鄭錦珠指出,很多人誤以為西方社會的教養原則是全然放任,事實上,西式教育更強調設立規則,讓子女在既定範圍內發展,教導他們不踰矩,當違反規則時必須承擔後果。
 
相較之下,多數華人父母處處設限卻沒有明確規範,易淪為叨唸式的管教。當孩子踰矩犯錯時,父母卻一邊責罵,卻把孩子支開,忙著代為收拾善後,子女不僅無法從犯錯中學習,也容易因父母的責罵而感到羞辱,導致他們失去自信心。
 
華洋家庭 美重自由中促堅持

在金門成長的波士頓華人作家盧秋瑩,去年曾出版「與小猴喝茶」一書,與華人讀者分享育兒經驗,說明親密貼心的親子互動,以及融合中西文化的教養風格。她深刻體會美國學校的教育重點,和家長的教養模式,與她成長階段的經歷明顯不同。包括:學校在課業較輕鬆,老師要求不多,但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美國家長更耐心於觀察孩子的性向發展,不會馬上介入或指點孩子該怎麼做。學校和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有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更有創意,較為自信獨立。
 
由於另一半在美國出生長大,兩人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盧秋瑩常藉由看書,與先生及親友交流的方式自學自省,尋找到中西平衡的教養方式。她發現,美國家長們彼此交流時,大多關心對方周末做些什麼活動?孩子喜歡玩什麼遊戲?很少有人會討論是否該送孩子去補習、或哪個鋼琴老師比較好等華人家長們常常關心的話題。
 
盧秋瑩說,父母賦予子女較大的自由度,讓孩子有很多的選擇,但有時難免出現過度自由的狀況,常聽見有些孩子這學期學某項才藝,才過一學期就說不喜歡,華人父母通常都會要求子女在學習技能或培養興趣時,能多努力一段時間。以學鋼琴為例,她認為只要不是採取逼迫的強硬作法,造成孩子反感、完全失去興趣,家長藉由鼓勵方式,向孩子傳遞「堅持」的觀念,其實具有正面意義。
 
在發掘子女的興趣方面,盧秋瑩與另一半不限定孩子的發展,而是用心觀察,從旁加以引導。譬如兒子喜歡打電動遊戲,他們就教導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同時,也將孩子從單純的戰略遊戲順向引導他嘗試程式語言設計。
 
賓州范女士自台灣移民來美,另一半則成長於比利時,他們認清孩子是美國人的事實,達成「不能把他們當作台灣人或比利時人來教養」的共識。范女士說,來自西方社會的另一半主張在教導孩子不宜做什麼事的時候,必須說明原因,而非簡短地說「不行」。當孩子有優秀表現時,范女士習慣用「不錯(not bad)」、「再接再厲」和「下回再加油」,希望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先生卻更多地用「真棒」、「做得真好」或「我以你為榮」等具有正面激勵作用的讚美之詞。
 
培養興趣 跳脫迷思快樂學習

在培養孩子興趣方面,夫妻倆有不同的想法,觀念差異難免相互拉鋸,但雙方都會調整。例如孩子活潑好動,對運動很有興趣,范女士心儀的是游泳、網球等能讓孩子有所表現的個人項目,先生卻主張讓孩子參加籃球、足球等團隊運動,學習合作達成目標,共同面對挫折的團隊精神。
 
在鋼琴的學習上,另一半的問題:「讓孩子學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讓她跳脫原有的迷思,改變拜名師學藝的傳統想法,讓孩子快樂學習。范女士說,家長們期待兒女成龍成鳳,在音樂、數學等各方面出類拔萃,有些甚至只為一圓自身未能實現的夢想,無形中增添子女的心理負擔。
 
尊重選擇 不替孩子經營人生

親子教育專家鄭錦珠認為,「看待孩子的發展與成就」東西方教養觀念差異明顯。華人父母面對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時,應自我提醒「不要強迫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與「尊重孩子的選擇」。她表示,華人父母多認為下一代的學習成長為重責大任,孩子的前途和人生規畫應由父母幫忙做決定,家長習慣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出發點,將孩子的人生當作自己的來經營,成為親子衝突的主要根源。
 
在鄭錦珠經手的家輔案例中,許多父母最渴切聽見的是「如何讓孩子聽話」的方法,希望子女在升大學、選系、選校等重大決定上,能聽從爸媽的安排。但她認為,要孩子聽話,應先學會聽得懂孩子的心聲。華人父母總期望孩子能了解父母的苦心,卻欠缺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藉著說服、責罵等方式,希望子女能照著自己的意思做,引發子女有敵意的情緒反應。個性溫和的孩子或許會屈服於文化上的壓力及束縛、勉強遵循父母的安排,然而在達成父母期待的目標後轉而另外追尋自我,或是在背負過度期望的過程中,出現心理憂鬱及行為偏差,這樣的例子也確實不少。
 
鄭錦珠說,華人父母以人生經驗來教導孩子,但只能當孩子背後的推手,而不是跑在前方拉他們前進。直升機父母在幫助子女打點大小事的過程中,享受了成就感,卻使孩子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無法展現實力。正如幼兒在學步階段,需培養在摔跤後爬起來繼續向前的勇氣及能力,父母毋須擔心孩子做不好而急著幫他們安排,更不宜在子女遭受挫折時,直接上前把他們拉起來。同時,在子女犯錯時父母也不應多所苛責,父母的鼓勵與一路相伴才是子女最需要的。


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優質商家推薦
搜尋相關行業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