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美教育六大差異:您真的了解美國的教育方式與理念嗎?

時間:09/14/2017 瀏覽: 3152


記得之前和一位求職不是很順利的朋友聊天, 她抱怨道要是初高中時家裡有條件送她來美國讀書就好了,就不會只是因為化學成績不理想而不情願地讀了個所謂的文科專業,現在也很可能會是某名校計算機專業,或者工程專業畢業的牛人,去Google 之類的大公司綽綽有餘了。

雖然她可能只是開個玩笑,求職的不順也與專業無關,卻一語道出了中美中學教育間的一些重大差異。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列舉一些美國教育的優劣給家長與學生參考。

一、選課和修課制度

(一)進階教育的設計

首先,美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一門學科學到何種深度。美國有大學預備課程製度(Advanced Placement,簡稱 AP),顧名思義是大學程度的高等課程。比如對化學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完成基礎化學之後選修 AP 化學;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從基本的幾何代數一路學到 AP 微積分和 AP 統計學。反之,如果對某些課程不感興趣,可以在完成基礎課程之後選擇不再繼續。選修 AP 課程認證了學生的實力,不僅對申請大學有幫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有利於日後選擇專業甚至職業。

(二)選課多元化

在美國,選修課的分類細緻且豐富:心理學,宏觀經濟,微觀經濟,視覺藝術,美術,電腦設計,文學等等,還鼓勵學生在校外修課和參與學術活動。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領域,發掘自身興趣。而在中國,雖然旨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然而不僅課程設置類型相對單調,很多省市為了應付高考,體育、音樂、美術都逃脫不了夭折的命運,被自習或者考試科目的學習所代替。

(三)課程重在自我探索

不要小看這些看似不重要、不大影響成績的選修課和學術研討,它們可以開拓視野,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學業事業方向。中國學生經常出現「為誰學」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科領域接觸甚少,而沒有主見。我有一個在北京國際學校的學生,她給我的回答讓我眼前一亮,「心理學!」她告訴我她之前從來不了解這個學科,是一次暑假偶爾去上了西北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北京開設的基礎心理學,不僅感覺眼界開闊了,還有了求知的動力。由此可見,早點讓學生接觸各式各樣的學科分類,有利於提早培養興趣。雖說現在很多大學鼓勵新生不定專業,利用大一的時間自我探索,但早點了解到自己的學業優勢並不是一件壞事。

(四)並不是絕對自由

要注意的是,美國教育也不像很多人想像中的完全自由,學校對學分分配有硬性規定。譬如加州大學要求學生高中畢業時一定要修夠四年的英文,三年的數學,兩年的歷史社科學科,兩年的實驗科學,兩年的第二外語等,且課程需要循序漸進。

很多國際學生因為對美國高中選課系統的不了解而吃了很多虧。我有不止一個學生,從中國轉學過來,明明數學是強項,卻因為和學校的教學顧問溝通不當,使得整個學習進度都落後了一年。比如說十年級時,成績和學習能力相仿的同學都在修Pre-Calculus 時,他卻被安排學習Algebra II;而在十一年級大家都在學習AP Calculus BC 時,卻才開始修Pre-Calculus 。因此建議國際學生多去諮詢美國高中如何選課,如何換課,是否有必要去校外修課或者降級。

二、考試制度

美國選課的進階設計和學科類型相對多元,學生大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學科自由選擇各項專業,而不是像我那位朋友一樣,因為化學成績偏差,權衡之下只好選擇文科,不僅硬著頭皮把不喜歡的中國當代歷史學個精通,還繼而失去了學習任何一項理工科相關專業的資格,包括她從小心心念念的建築學。

中國高考制度改革

中國選課的狹隘和相對死板與中國的高考制度分不開。因為大學升學考核與高考息息相關,為了備考,每門考試科目的學習都要精益求精。雖然如此的好處是學生的基本功往往很紮實,對知識的認識更加透徹,但偏科卻成了很多學生、家長頭痛的事情。

中國的教育者似乎認識到了選課靈活的重要性,2014年提出的試點取消文理分科引起熱議。很多省市今年決定從2017或2018新學期起實施這項方案,文理不再分科,2020或2021年高考推行3+3,即語數外+三門選修課,文理不限,並且提議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素質考核。

雖說高考選修課的範疇仍僅限於傳統的文三科(歷史、政治、地理)與理三科(物理、化學、生物),但具體的課程安排,素質考核標準等也並沒有詳細的方案和規劃;此外三門選修課的決定權基本在各高校的各專業,即需要學生和家長很早就開始進行專業規劃,確定參加高考科目,但畢竟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很多家長和老師對這次的教育改革充滿希望,甚至一些家長打消了將孩子送往歐美學習的念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高考分數不再是唯一的入學標準,中國也會如同美國一樣,將學生平時的作業成績,個人獎章成就等等作為評估標準。

三、教學方法

(一)如何看待課堂紀律

很多教育者對中美課堂紀律的反差津津樂道,認為美國的孩子上課活潑,愛發言,創新意識強,而中國的孩子上課專心聽講,善於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作為中美教育差異的一個典型範例,應試教育往往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其實有紀律不是壞事。多次的課堂觀摩讓我不難發現有紀律的課堂學習效率往往要高很多,學生的差距也相對小很多。並且鞏固知識必然需要做題。在美國,如果想要拿到好的 SATI, SATII, 以及 AP 成績,有計劃的模擬練習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應試是不可或缺的技巧。中美課堂最本質的差別其實在於,與中國課堂注重知識傳授和鞏固不同,美國課堂更注重培養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二)自學鑽研,重視合作

首先,美國課堂重視鑽研與合作,以及學生的參與程度。每次學生來諮詢,我很愛聊一下他們最近上課有沒有做什麼 group project, 過程中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故事。聽他們向我炫耀所在小組如何從網絡、報刊、書籍等不同途徑中蒐集資料,在辯論中獲勝,或者他們如何充當領隊的角色,幫助成員解決矛盾問題,我聽到了他們成長的過程,從不諳世事的青少年變成了一個個獨立、應變能力強、能夠獨當一面的成年人。

(三)探討社會議題

更重要的是美國課堂討論的話題豐富多彩,並且常常和熱門的社會問題掛鉤—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槍支管理、婦女權利等等話題讓他們不只是生活在像牙塔中,與社會脫節。

四、教育的社會相關性

(一)有意義的課外活動

學生在課堂上除了會探討社會議題,美國教育更勝一籌的莫過於在課外對學生社會責任心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工作實習和志工活動。一方面,如同設置各類選修課及學術活動一般,參與課外活動及工作實習有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找到學業、事業甚至人生的興趣和方向。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在激發學生思考個人的社會價值。

美國大多數高校將培養有社會責任心的人才做為宗旨,因此對高中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尤為看中。而美國各中學也如同一個小型的大學校園,鼓勵學生成立或參與社團活動,是他們培養全方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二)端正家長心態

其實,社會責任心這個概念在中國並不陌生,培養全方位發展的新一代是很多年來最響亮的口號,但很多華人家長對全方位發展有不同的理解。他們更重視培養孩子的各項才藝。然而更多的情況下,其實只是單純地去響應一個口號。到後來可能因為學業繁忙、本身沒有興趣、或是家長認為「興趣愛好不能當飯吃」,所謂的全方位發展難免淪為紙上談兵,與之呼應的社會實踐教育難以落實。

學習才藝,提高自身素質自然重要,但是與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相比,必然勢單力薄了許多。我的學生中不乏學習成績並不是很理想卻去了心儀的大學的學生。追其原因,應該是在大學申請表格和作文中有利地體現了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心得和體會,對社會問題的獨特見解,從而表現出超出同齡人的成熟。

五、不能忽視的美國教育問題

中美教育各有利弊,來美國讀中學並不是萬靈藥,因人而異。其實美國的教育系統並不完善,本身也存在著很多問題。譬如公立學校資金不足,面臨關閉,學校間師資力量差異懸殊,不同種族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家長對於教育投入不多,等等。有些教育評論者還提出美國的教育系統培養了太多只會思考而不會做實事的人。連很多中國家長和學生羨慕的大學招生製度其實也漏洞很多。除了私立學校學費高,助學貸款負擔重,入學評估標準也存在很多招生人員的主觀因素。

六、多溝通多了解,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選擇來美國讀書,一定要了解它的長處和短處,了解它與中國教育系統的不同,才能取長補短,最大限度的利用它的資源。有些學生更適合美國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而有些學生可能適合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參加美國高校遴選。我有幾個學生,從小培養了各項才藝,在國內常常代表學校甚至省市參加各項比賽活動,來美國後卻因為不適應環境,初來乍到有或多或少的語言障​​礙,光環沒有了,自信也沒有了。因此家長在幫助孩子做出國選擇時,一定要多諮詢,並且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了解出國的利弊。

(來源:咕嚕美國通,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