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长哈佛德鲁·福斯特,做过一次关于生活和旅行的演讲。
每年进行一次旅行,去往陌生地方,是她多年不变的生活规划。在她看来,旅行是认识世界的最佳方式,从中可获得自我成长,开拓生命宽度。
相比世俗众人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哈佛德鲁·福斯特的旅行观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知识含量——
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在此态度驱使下,去往陌生国家之前,她都会和孩子一起接受语言、文化、风俗、摄影等方面的培训。通过预先学习,才能充分融入当地社会和生活。在这样一个融入的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就会获得提升。
有一年,她计划带孩子去意大利。一个月前就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做到对文艺复兴心中有数。如此,到了陌生国度,眼前的一切才会既新鲜,又不会因为完全陌生而产生隔阂感。
还有一年,她带孩子去往法国。和市面所盛行的“卢浮三宝”的照相式旅行不同,她和孩子在那里呆了三天,白天,在宫内静静欣赏,细细品味,夜晚,退到宫外,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霓虹灯下的这座雄伟建筑。
这种放慢脚步,赞叹与思考同行的旅行,充盈而厚重,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就在此过程中得以加深。
很喜欢这位校长的一句话:“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无独有偶,梁文道也认为,旅行和阅读,本来就应该是同一回事。旅行可以拓宽储存讯息,颠覆人生观。书是旅行的记忆所在。
他喜欢旅行时候带上书,尤其是与目的地有所关联的书。
陌生城市,坐在街边,品一杯威士忌,翻一本闲书,时而抬头看几眼行人,脱离日常琐碎繁杂,活在当下,很是惬意。又或者,每到一个地方,他会找与当地有关的出版物,让旅行与所在地产生内在关联。
梁文道旅行一趟,总是带着超额书籍。失去轻车简从,却多了一份人文厚重,身体和灵魂都走在了路上。
正确的思想,不论古今中外,总能在某一拐角不谋而合。哈佛校长与梁文道的做法,让我想起陆游两句诗: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旅行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它让人变得优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开阔心胸,从容生活。
来源:微信公众号:美国贝佳club 美国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