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一切拥有皆是理所当然是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孩子学会感恩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一位母亲,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市郊的Kathleen Cormier女士正试着在两个年龄分别为12岁和17岁的儿子身上培养感恩之心。但是,有时候她很想知道其他家长是否已经选择放弃。
Cormier女士称,她儿子的一些同龄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例如不懂得看着成人的眼睛对他们表示感谢。她指出,最可悲的是许多家长甚至不再奢望孩子懂得感恩。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比如奉献整个周末充当专职司机,接送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而孩子满心理所当然。孩子们对家长“严重缺乏尊重,”她直言。
看起来,每一代人似乎都在抱怨,和多年前相比,“如今”的孩子更不懂感恩。但是这一次,这种说法或许不无道理。许多人发现,在自拍文化盛行的今天,与善良和谦逊相比,自夸与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如鱼得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感恩之情的表达有所减少。
在2012年由美国约翰•邓普顿基金会(the 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开展的一项全国在线民意调查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样心怀感恩。根据调查结果,在所有年龄群中,年纪最小的人群,即18-24岁的年龄群定期表达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仅为35%),并且出于利己因素而表达感激的可能性最大(“这能激励人们善待我,对我慷慨以待。”)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某些特定群体,具体包括中产或中上层阶级白人群体而言,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大不如前,”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推广关爱”(Making Caring Common)项目教职主任、心理学家Richard Weissbourd称。他认为自尊运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根源。
Weissbourd博士认为,家长们深信,孩子的自我感觉越好——例如家长经常夸赞孩子,迎合他们的每一个需求,让他们感到快乐——就越有助于其性格发展。“但我们看到的大量实际例子却恰恰相反:如果家长的生活安排围着孩子转,这些孩子会觉得人人都应当如此,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指出。如果孩子被培养成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的人,他们的感恩之心自然会完全丧失。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赐予会带来诸多心理和社交层面的好处。告诉家长们一个好消息:研究结果还表明,让孩子们领会感恩生活中美好一面所带来的喜乐,永远都不会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纪得到培养,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心情、某种社交情绪还是某项个性特征。
研究者们发现,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对象范围往往更广,如朋友、健康的体魄、大自然、工作或是强大的力量——他们能更强烈地体会感激之情。对他们而言,感激不仅仅是一次性地说声“谢谢”。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感恩还是一种精神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以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得到表达,” 马萨诸塞州贝尔蒙市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 精神与心理健康项目负责人、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David Rosmarin表示。他称,对全世界几乎所有宗教而言,感恩都是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例如祷告者感谢或赞美食物赐予等人们熟知的宗教行为。
在由Rosmarin博士牵头的一个研究项目中,研究者对400多名成年人进行了在线调查,以评估其宗教层面及总体感恩程度、宗教信仰虔诚度及身心健康状况。研究者们发现,与以往的研究一样,此次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懂得感恩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往往更低,身心也更健康。他们还发现,宗教层面的感恩——对上帝的感恩——与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健康状况的改善密切相关。此项研究结果已于2011年在《积极心理学》(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杂志上发表。
Kristen Welch女士、丈夫Terrell Welch,及他们的三个子女。
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而言,谨记常怀感恩之心都并非易事。住在休斯顿市郊的Kristen Welch是三个11-18岁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在一个不懂感恩的世界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Raising Grateful Kids in an Entitled World)一书的作者。她承认自己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与他人作比较”。如果去邻居家发现对方正在翻新厨房,回到家后她也会想翻新厨房,哪怕自己家的厨房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翻新。她注意到孩子也抱有类似的心态。“每次我给他们某件东西,他们总嫌不够,永远不够。他们总是想得到更多。”她表示。
过去,大多数关于感恩之心有何益处的研究都聚焦成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孩子,试图探究感恩之心如何让孩子们的生活更美好。这些研究发现,青春期懂得感恩图报的体验可以为一个孩子开启远大前程。
感恩能启动研究者们所称的“积极情绪的向上螺旋”。与感恩度较低的同龄人相比,感恩度评分更高的青少年往往更快乐、更专注学业,并且能为家人和朋友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反过来亦是如此。这一类人出现抑郁症状和焦虑情绪的概率更小,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如攻击性的可能性也更低。
针对成人的研究表明,懂得感恩所拥有的一切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学会应对挫折。和其他每个人一样,懂得感恩的人每天也会遭遇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往往能换一个角度看待挫折,在重重困难中看到积极的一面。
Weissbourd博士还以他来自南美低收入阶层的一个学生作为例子:“有一次我们谈到感恩,他说每当自己因为等公交而沮丧懊恼时,他总会提醒自己,在他的家乡,大多数人都只能走路。”
在去年于《积极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来自纽约长岛富人区的5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追踪。四年间,这些孩子从初中升学至高中,而此项研究就感恩之心对其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寻。这批学生在四个不同时间点填写了几份调查问卷,按照自己对一些陈述的认同程度给出1-7分的评分,如“我想感谢的太多太多”、“如果我必须列出让自己心怀感激的每件事情,这张清单一定会特别长”,以及“我对许许多多的人心怀感激”。
研究者还对调查对象的反社会和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评估。他们让学生们就诸如“捍卫其他某个陷入困境的孩子”,或“某个孩子因为你的刻薄对待而苦恼”等陈述给自己评分(从不,偶尔,经常)。研究者们还调查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学校、自我、亲朋好友)的满足感,他们从亲朋好友处得到的支持大小以及他们的同理心和自我调节水平。
这项研究发现,与四年期间感恩度维持不变甚至有所下滑的学生相比,感恩度的上升不仅仅预示着积极社会行为的增长,同时也预示着消极社会行为的减少。懂得感恩或能“降低青少年做出反社会行为的动机”,研究者们表示。
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心理学助理教授、上述项目的首席研究员Giacomo Bono称,“更懂得感恩的学生在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寻找未来重要目标方面的表现也更胜一筹。”他称,“是否懂得定期表达感激之情是青少年是否正茁壮成长的试金石。”
怀有感恩之心的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关系也更好,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积极的性情让自己显得更有吸引力,更受喜爱。在2015年于《情绪》(Emo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针对70名本科生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熟人们更愿意与对自己表达了感激之情(以书面形式),而非不懂感恩的同学保持联系。同龄人们往往认为怀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拥有更温和的性情,为人更友好,也更懂得为他人考虑。
感恩度评分更高的青少年往往能给予亲朋好友更多社会支持,得到的支持也更多。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如通过督促孩子们写感谢信等方式教孩子学会感恩。但是专家们建议,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可能适得其反,实际上可能反过来成为让孩子们切实体验感激之情的障碍。他们指出,孩子们必须学会如何怀着感恩之心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不走心”地去完成“致谢”这个动作。
Cormier女士称,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想方设法让感恩成为一种家庭习惯——而现在感恩已经成为了一种规范。Cormier女士表示,她鼓励孩子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不仅仅是在收到生日或圣诞礼物时寻找感恩的源泉。她还试图通过以身作则教孩子们学会感恩。当孩子们在家里帮忙时,例如看到垃圾筒满了就帮忙倒垃圾,或者帮助打开门时,她会对孩子们说声谢谢。而现在,她表示,每一次自己将晾晒好的床单放到孩子们床上、陪他们外出活动或者为他们做饭时,他们都会向我说声感谢。
在《学校心理学评论》(School Psychology Review)杂志201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对他们旨在对8-11岁小学生进行感恩培训的一个教育项目进行了描述。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一项目。一半的学生被划分到对照组,另一半则参与了“感恩干预”,其中部分人接受干预的时间为一周,其他人则超过五周。该项目的课程包括阅读Shel Silverstein 所着的绘本《爱心树》(The Giving Tree),让学生们写下自己想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以让故事中的爱心树知道自己对爱心树所做的一切深表感激。
研究者们发现,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接受了这项培训的学生,哪怕培训时间仅仅一周,不仅在怀着感恩之心“思考”方面表现更佳,而且经历的感恩情绪更多,表现出的正面社会行为(如写感谢信)更多,情绪也更健康。当研究者们五个月后追踪项目参与时间较长的学生时,他们发现这些积极效应一直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专家们称,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感恩可以从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转化为一种习惯,并最终成为一种个性特征。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市的11年级英语老师Casey Rummel此前在他的课上采用了“感恩课程”,该课程是一项即将开展的研究的内容之一。结果证明,感恩课程的影响如此巨大,因此虽然研究项目已经结束,他仍在继续使用这一课程。
每堂课开始的前四分钟,学生们通过由学校开发的一个电脑程序以书面形式向同学们表示感谢。这些感谢信中包括诸如“感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兄弟。非常感激”,或是“谢谢你的热情相待……”等简单的话语。Rummel 先生称,他读到的部分信息,尤其是男生之间的感谢信,“往往是他们平时说不出口的话”。
这项研究揭示了几种方法,父母可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们学会怀着感恩之心思考。家长可以诱导孩子们去感激并思索所收到礼物和善意背后倾注的时间和深情厚谊,例如告诉孩子,“Jack就知道你喜欢足球。他实在太体贴了,送了你最爱球队的针织毛衫。”或者“哇!奶奶坐了整整五个小时的火车,专程赶过来看你在那场演出中的表演。”
当Welch一家开始作为志愿家庭支援海内外贫困地区社区时,这一家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前,Welch女士的女儿参加了一次志愿活动,帮助德克萨斯州农村地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其中有一栋房子的地板已经破败不堪,甚至可以看到裸露的地面。Welch女士还记得,当女儿回到家里,她蹲下来拥抱地板,并说道:“以前我从未对地板表示感激,而现在我满怀感激。”
来自新泽西州威斯特费尔德镇的Kathryn Virmani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去年她帮助孩子学校组织了一次筹款活动,目的是教导孩子们成为有责任的公民,并鼓励他们学会感恩。“在我们镇,如果家长不让孩子们玩Xbox游戏机,他们就难受一整天,”她称。孩子们为援助全球贫困地区的非营利机构国际小母牛组织(Heifer International)筹集了一些资金。当孩子们听说有些村庄甚至无水无电,他们问道“‘为啥他们不直接去超市?’,而某些地方连超市都没有的想法让他们觉得匪夷所思,”
对部分家长而言,以身作则就是一个好的起点。在约翰•邓普顿基金会的上述调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他们每天向配偶或伴侣表示感谢或感激。
Weissbourd 博士指出,对孩子们而言,发现并认可那些离自己不那么近但是却让自己生活受益的人群,如学校秘书或者传达室工作人员等同样至关重要。他称,“在一个如此缺乏凝聚力、人人只关注自我的社会,感恩是一种共同纽带,是让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的最佳方式之一。”
来源:华尔街日报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