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三起有关种族的事件 看在美华人的三个难处

時間:08/10/2018 瀏覽: 6387

最近在纽约地区发生了三起与“亚裔”和“种族”有关的事件,想和大家聊一聊。


1

第一件发生在华人聚居的布鲁克林班森贺。8月5日,这个地区的四个地方突然出现了同样的涂鸦,都是一句不堪入目的侮辱华裔的标语:


被涂鸦的地方都是华人的住宅或华人商店、超市外,而从统一的字样来看,这些涂鸦显然是有人提前做好了模板,再到各处去喷涂的,是一场有策划有准备的歧视。


第二天,布鲁克林区政府召开记者会,纽约州众议员寇顿、纽约市议员崔马克、布鲁克林区长亚当斯等民选官员都对这样的行为表示愤怒,并且要求警方将此作为仇恨犯罪,严厉查处。记者会上也有很多华裔民众到场,举着“停止仇恨”“仇恨不属于这里”的标语以示抗议。


2

第二件事还是发生在布鲁克林。8月3日,在Flatbush区一家华人开的美甲店里,店员和非裔顾客起了冲突,大打出手。

(目击者上传在Facebook上的视频)


事情的起因据悉是这样:当天晚上,一位非裔妇女带着孙女到这家店,在店员做完指甲、修眉修到一半时,孙女突然表示不满意,称不会付钱并大骂起来。店主林先生对她们说修眉可以免单,但美甲已经完成,必须付钱。在遭到拒绝后,店主打电话报警并拦住想要离开的祖孙二人,对方又叫来另一名非裔女子。据林先生表示,本来双方没有肢体冲撞,但来增援的女子先动手打了他太太,几名店员才合力出手打走了她们。

(目击者上传在Facebook上的视频)


这场店家与顾客之间的矛盾,却在警方查看监控并带走林太太和这名孙女后,似乎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冲突的后半段场景被目击者发上Facebook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非裔民众认为,视频里是华人店员举着扫帚围攻三名顾客,最后被逮捕的却只有林太太,是警方处事不公。


几天后,非裔民众与当事人之一的非裔妇女在美甲店门口抗议,要求店主关门,示威者甚至多到警方不得不设置路障并增援,后来还让美甲店临时关门以防现场失控危及人身安全。但关门也无济于事,当天傍晚,不少民众又在非裔女州众议员Diana Richardson的号召下,赶到出事店面附近的另一家华人美甲店前示威。


目前这件事还在发酵,非裔民众的抗议仍在继续,而林太太将于9月25日出庭。


3

第三件事的主角叫Sarah Jeong,是一位韩裔记者,专职于科技类的报道和写作。8月第一天,《纽约时报》宣布Jeong将在9月加入他们的团队。


虽然Jeong已经是科技网站Verge的资深作者,不是第一天入行,但她要加入《纽约时报》的消息一出,就掀起了一片抗议——有人翻出了她的Twitter记录,指出她从2013年起,就经常发布针对白人、尤其是白人男性的内容。


对Jeong的抨击声一夜之间就愈演愈烈,第二天她发布了一份声明,解释自己作为亚裔女性一直受到诸多骚扰和敌意,而她从前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用和对方一样的激烈语言来进行讽刺,但她现在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虽然我的本意是讽刺,但我使用的语言正是那些骚扰我的人所用的,对此我很后悔。这些言论并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做出过骚扰行为。我能理解对那些不知道我所指上下文背景的人来说,这样的推文有多伤人,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声明发出的同一天,《纽约时报》也表态称不会改变雇佣Jeong的决定。这被不少批评者认为是“左翼媒体”《纽约时报》一次赤裸裸的“护短”。



这三件事之间当然没什么联系,但从这里面,似乎可以看出亚裔面对种族问题的三个层面,或者说,是三种难处。


第一起“涂鸦”事件里,亚裔是纯粹的受害者,而且从中不难看出亚裔在许多情况下所处的弱势地位。事发的班森贺地区是华人聚集之处,过往的大多是华裔,敢在这样的地方公然喷涂辱骂华人的标语,无异于“找上门”来欺负。星期二警方公布了监控录像,呼吁民众提供有关嫌犯的线索。警方没有说明嫌犯是什么族裔,但无论是白人、非裔或是西裔,在移民人口占比多达36%的布鲁克林,亚裔/华裔都再一次成了被特别针对的对象。


第二起美甲店互殴的事件,这周才似乎有了对店主有利的“反转”。被包围抗议到关店的林先生表示很冤枉,他说,事件上周五晚上发生,在周末期间被媒体争相报道,但主流媒体采用的来自Facebook的目击者视频,只录到了后半段店员用扫帚反击顾客的部分,没有记录前因后果;他还表示自己在接受采访时其实也有试图澄清,这些最后却没有出现在报道里,他觉得很不公平。因此在前往当地华人组织求助时,林先生公布了店内的完整监控录像,以证明是顾客先动手。

(林先生提供的店内监控录像)


我们试图联络过涉事的非裔女子及其家人,希望他们也能出面讲述当时的情况,但还没有回应。这件事的是非黑白暂时还没有定论,顾客声称不满意是否在理,究竟谁动手在先,动手理由是什么,店员围殴是否反应过激,这些都要等待更多证据。


但抛开结论不提,这件事里还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点。首先,为顾客“维权”的视频在主流社交网络上迅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林先生却因为英文不好被主流媒体“忽视”,如果他说的是实情,这无疑再一次说明华裔、特别是新移民的发声渠道十分有限,需要整个华人群体的更多协助。


其次,无论过错方是谁,华人业者(尤其是不谙英文、不熟悉社会环境的移民)的沟通技巧、面对特殊情况的应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乃至对美国商业和社会环境和规则的了解,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再次,许多非裔在抗议时手举“Black lives matter”的标语,让事件有了一些上升为种族冲突的趋势。联想到梁彼得事件,这个走向不免让人担心,尽管抗议者也有明确表示“这不是种族冲突”,但多多少少会在两个族裔之间造成某种对立情绪。其实自梁案以来,在美华人群体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理性维权的重要性,知道华裔必须团结其他族裔,不能把自己孤立于外;但在有这样的具体事件发生——尤其是现在非裔民众示威大大升级,发展到附近另一华人美甲店遭无辜牵连(据悉是因为店名相似而被误解),被堵住店门无法营业的情况下,硬碰硬显然不是办法,忍气吞声却又不公,在维权的同时如何妥善处理与另一族裔的关系,对于华人又是一次考验。


最后,非裔州众议员Richardson在事件发生后的作用非常明显,组织抗议,发表声明。此类事件发生后,民选官员——尤其少数族裔官员的表态往往很受注意,Richardson是积极为非裔受害者发声,还是带有个人政治目的的站队,这很难下结论。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华裔官员又应该持何立场,能够做些什么来调和矛盾,也很值得思考。


第三起韩裔记者Jeong的事件与前两起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自然是她美籍韩裔(生于韩国,3岁移民来美)的第二代移民身份。在亚裔群体中,像ABC一类的非一代移民,常常被认为是对种族问题认识最多、也是最具“女权”等进步思想(progressive)的一群人。之前我们报道过一次白人高中女生因为穿旗袍参加舞会被抨击的事。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对此不满、指责该女生不尊重或亵渎中华文化的,有不少都是ABC,而所谓“新移民”们,则普遍表示可以谅解或是并无不妥,甚至认为有其他族裔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不是坏事。当时在网络上也有关于少数族裔有时是否对种族问题过于敏感的讨论,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亚裔受到歧视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否偶尔反应过激,大胆指出并反抗种族歧视,总体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说回Jeong的事例,这件事反映出的又是另一个问题:亚裔应该如何看待其他族裔,又如何表达有关他们的观点。不管Jeong是真心懊悔或只是想平息事态,她的道歉声明说得很有道理,即:无论本意为何,用激烈语言无差别针对整个族群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在笔者看来,一些支持Jeong的媒体用“右翼媒体忽略她的初衷,只抓着激进推文说事”来为其辩护,也并没有必要,毕竟很大一部分被她骂到的“白人”或“白人男性”确实是躺枪,说到底,对任何族裔的歧视都叫种族歧视,何况以冒犯回击冒犯,也未必是聪明的做法。然而,Jeong纠正了她的错误,但还有一些亚裔可能仍在用着这种“以暴制暴”的反击方式。


一直以来,华裔群体对于其他族裔其实都有一些无意识的轻微歧视或微侵犯(microaggression),这在第一代移民里尤为明显,诸如“老黑”“老墨”一类的称呼就是一例。就像Jeong一样,即使我们知道自己讨论的是某一部分非裔和西裔,但养成这样的语言和心理习惯,显然无助于我们与其他族裔的相处。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也确实需要多一些对所谓“政治正确”的敏感度。


如今的华人普遍对种族歧视已经有足够的意识,但在消除歧视之上,妥善处理更多与种族相关的问题,与各族裔真正和谐的交融,也是更高的目标。


来源:美国中文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