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中国的“3个不可能” 贸易战最终会打回原点?

時間:12/10/2018 瀏覽: 3229

随着“习特会”的结束,中美贸易战的又一轮谈判即将开始。从2019年1月1日起还有90天的时间,中美是将继续对抗,还是将各自声称取得谈判“胜利”,然后鸣金收兵呢?

看清中美贸易战,及其谈判结果,人们可能需要了解这些最基本的中国经济常识。作为中国经济已经形成的宏观趋势,贸易战“不可能”让其发生转变。

第一个“不可能”:中国不可能继续隐藏实力,继续“韬光养晦”

第二个“不可能”:中国不可能全面实施金融开放,尤其是资本项目下的全面开放

第三个“不可能”:中国不可能停止产业赶超与技术创新的国家战略

只要有这三个“不可能”的存在,中美贸易战打来打去,最终就只能回到最开始的“原点”。
 



中国如果继续实施“韬光养晦”策略,已经显得有些自欺欺人(图源:VCG)

第一个“不可能”继续隐藏实力“韬光养晦”

第一个“不可能”就是,中国不可能继续隐藏实力“韬光养晦”,就如同一头大象不可能隐藏在草丛后面一样。

中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提出“韬光养晦”策略以来,已经增长了近52倍。中国GDP从1989年的约合0.46万亿美元已经增加到了2017年的约13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从1989年不足美国的8.4%,不足日本的15.7%,已经增长到了美国的67%,是日本经济总量的3倍,是德国的3.6倍。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也已占到了全球的12.8%,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无论中国的政治、经济依然存在什么问题,中国在经济上已经从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成长为一头大象。如果说一只兔子可以要藏在草丛中躲避危险,一只羚羊也可以压低姿态,没入深草,而一头成年的大象怎么隐藏自己呢?

继续实施“韬光养晦”,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如果说1989年中国采取“韬光养晦”策略是正确的,2000年中国采取“韬光养晦”策略还有人相信,那么,2018年的中国再通过“示敌以弱”、以退为进、躲避矛盾等等策略,避免与美国在经济上正面相遇,继续实施“韬光养晦”策略,那就显得有些自欺欺人了。

中国不可能避免与美国的正面交锋。美国人也不可能再被中国的“迂回”策略所蒙蔽。无论是2018年,还是2019年,或者未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初,中国政府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不是中国政府有意和美国发生正面对抗,而是中国领导层十分清楚,如果美国真要发动贸易战,中国根本就躲避不开。与其躲躲闪闪,不如直接亮明立场,以战止战。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通过对全球的巨额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美元,进而维持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地位。这原本就是美国经济近60年来得以高度繁荣的基础。

然而,特朗普现在一方面依然要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背负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愿望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本质上说,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的意图就不是为了解决贸易问题,而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进而敲诈钱财。

面对美国的故意“讹诈”,中国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只能直面应对。因此,中国对美国的谈判条件无论是选择妥协,还是选择对抗,其实都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即使这次贸易谈判中美能够达成妥协,那么,下次中美贸易冲突也并不遥远。中国的妥协最多只是时间上,为自己赢得几个月,或者是一两年的喘息,有利于错开危机,以利于下次继续“开战”。但是对这种拖延战术,特亮普也并非“不够聪明”。

中美双方其实都心知肚明,除了第一个“不可能”之外,中美谈判中,中国还有“两个不可能”进行的妥协。

 

第二个“不可能” 全面实施金融开放

第二个“不可能”就是,中国不可能向之前那样狂热的追求引进外资,不可能全面实施金融开放,尤其是资本项目下的全面开放。中国经济目前本身就处在资本过剩的时期。中国不可能继续推进经济的金融化的改革。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指导下,所谓的“金融开放”已经失去了“资本开放”的实质,而所谓的“金融服务业开放”只不过是在缘木求鱼。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外资就有着近于狂热的追求。中国政府不仅实施了差异化的税收、土地政策来吸引外资,而且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逐步进行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作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捷径,以及中国经济最终融入全球资本体系的证明,已经成为了某些人心里中国对外开放的终极目标。

在2005年时,中国的一众经济学者甚至就已经开始设想,通过建立上海自贸区实现金融开放,进而实现资本项下的“美元——人民币”自由兑换。甚至计划,以上海为渠道直接引入美元资本,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实施“美元——人民币”的双币流通,进而促进中国内地的金融开放。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2007年末美国经济首先爆发了金融危机。整个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被打断。此后,迫于经济下行压力,2009年中国也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那一时期,美国在想方设法的回流美元,挽救美国的大银行、大企业,并且推出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再产业化战略。而中国也重新认识到中国国有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经济金融化的危害。

整个国际形势一夜间“左转”。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跌下神坛。中美两国在国家战略的大方向上开始从优势互补、资本合作的主题,双双转变为两个“新凯恩斯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从2008年后便以“火箭”的速度攀升,从2001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1万亿元,8年增长了近5倍。2015年中国的M2与GDP的比值首次超过了200%。

中国经济首次陷入了资本严重过剩的局面。实体产业萎靡不振,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经济的金融化倾向越发严重。为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在2017年末开始实施严厉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并提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改革方向。

随着资本过剩时代的到来,随着全世界对于经济金融化的反思,中国经济已经用20年的时间度过了对资本狂热追求的“青春期”。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开放、引进外资,对中共来讲已经失去了之前的动力,相反,中共提出的“金融开放”更希望的是推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中美表面上都在提“金融开放”,似乎存在某种共识,但是实际上却是两个相反的诉求。

在中国没有解决好自身的资本过剩和经济金融化隐患之前,中国基本不可能实施资本项目下的金融开放。

与此同时,在失去了资本项目下的“美元——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自由进出之后,此次中美贸易谈判中,关于金融服务业开放的议题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美国的投资银行家来到中国开设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难道是为了将自己的资金纳入中国央行的监管吗?难道是为了在中国吸收人民币存款,然后与中国的同行展开竞争,帮助中国的金融机构提升工作效率吗?

显然不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家是希望将外资银行作为管道,在不受中国政府监管的情况下,将美元注入中国市场,然后通过推高中国资产价格,再利用美元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与流动,最终实现超额利润,顺便通过股权、债权控制一下中国的优质产业。

然而,按照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金融监管新政”,别说是美元资本,就是中国的本土资本,如果依然希望推进中国经济的金融化,也肯定将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提出金融开放的谈判条件,实际上是在要求习近平改变执政以来的战略布局,甚至是逼迫习近平下放经济权力。这显然是习不可能进行的妥协。

中共的领导层其实已经觉醒,除了“不可能”进行全面的金融开放之外,中美谈判中,中国还有“两个不可能”进行的妥协。


来源:多维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