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生常磕的“聪明药”,透支生命还是提高效率?

時間:06/04/2019 瀏覽: 1587

30年前,嗑药是为了逃避现实。

30年后,嗑药是为了专注现实。
 


美国的校园里有这么两种人。

要么study hard,喜提GPA4.0。

要么party hard,那么你就能收获超强社交。

如果又想玩得好又想绩点高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牺牲睡眠(头发)了。

美国学生毕竟不都是超人。

于是,很多人为了走捷径开始服用一些药类,借助外力强迫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

 


(图源:Netflix)

Netflix在2018年推出的一部纪录片《药瘾》(Take Your Pills)就讲述了这么一群人,以及他们滥用ADHD(注意力缺陷涣散障碍)治疗药物的情况。

他们是迫切希望自己家坏孩子变成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家长,和从小生活在巨大社会压力的大学生以及走上了工作岗位的人群。

对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

他们没有钱去上昂贵的补习班,

甚至可能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出去利用时间打工来补贴家用。

 

 


在他们看来,服用药物无疑是他们努力提高自己,在和那些来自富有家庭孩子的对抗中增加一点优势的捷径。

 

 


而对于那些从小就衣食无忧的孩子来说,

他们更加有充裕的资本去负担并不便宜的药价,以及它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不管是要靠它来获得竞争力的普通家庭孩子还是用它来给自己锦上添花的中产及以上家庭孩子。

“聪明药”无疑都有着可以使他们长时间集中精力的神奇功效。

 

 


服用时间久了,便从一开始的“为了更好”变成“离不开”。

 

 


甚至导致那些本来没想过要使用药物的孩子们在周围人都在服药的压力下,“被迫”走上了“嗑药”的道路。

 

 


据统计,

 

 


1990,在美国有60万儿童服用兴奋剂。

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据便极速增加至350万。

 

 


对于已经开始工作的人来说,“聪明药”更像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片中有一位在高盛工作的员工讲述了这么一则听起来是笑话其实却很真实的事情。

随便走进曼哈顿中城的一家医院,告诉医生你是金融圈的,医生立刻露出一个会心一笑。

神秘地说道:“哦你是金融圈的啊,当然了你有ADHD,我来给你开药吧。”

 

 


所谓的“聪明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兴奋剂。

兴奋剂主要有两种,利他林(Ritalin)和阿德拉(Adderall)。

 

 


其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和苯丙胺。

这两种成分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被广泛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嗜睡症的治疗。

 

 


也就是说,所谓的聪明药对于提高智商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纪录片中的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

让没有注意力缺陷症的学生们分别食用含有药物作用的阿德拉和没有药物作用的安慰剂。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唯一有效的地方在于它增强了学生们虚假的自信心,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效率很高。

 

 


但是与此同时,学者们却发现这种药物会引发一种奇妙的身份认知障碍。

由于效果太过于显著,很多长期服用药物的学生经常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自己。

到底是吃了药之后可以一夜不睡觉啃书的自己呢?

还是不吃药的时候每天昏昏沉沉的自己?

 

 


同时,大量或者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它会令你上瘾。

人会变得依赖这些药物。

长期下去即使没有精神病史的人也有可能会突发心脏病。

 

 


也就是说,吃所谓的聪明药对于学习和工作不仅仅没什么实质上的帮助,更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苯丙胺的英文名叫Amphetamine,因此也将它直译成“安非他命”。

(你说苯丙胺我不知道,说安非他命我不就知道了吗,那不就是毒品吗?)

安非他命的成分和冰毒很相似,都是精神兴奋剂,区别在于安非他命效力相对较弱一些。

2010年云翔导演执导的一部电影就叫《安非他命》。

讲了里面的男主角因为安非他命(冰毒)上瘾后来去世的事情。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聪明药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仍然有着无数人抵挡不了她的魅力。

 

在韩国曾一度流行这种“聪明药”。


在韩国的首尔江南区一带,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给孩子注射1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84元)一针的“聪明针”。

商家说大部分人服用该药后半小时生效,持续时间能到4至12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非常有效率。

但当问到药的成分,商家却不肯透露。


就像片子里最后提到的,

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得把自己视为人力资本。

而为了使孩子的这种人力资本优于别人,

父母们在孩子未出生时便开始绞尽脑汁。

让他们在腹中听莫扎特,一出生便着急抢幼儿园的位置等,这些都是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在胚胎时期便站在起跑线上所作的努力。

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孩子从中学时期就压力过大,从而自觉或者被迫开始滥用药物。

然而这些却是用年轻的生命作为代价。

透支了的健康迟早都要还的。

(图片来源于梨视频)

ref:

http://www.bjnews.com.cn/inside/2019/02/20/548506.html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9609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