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盛行当下,人们愿意为了减少感染机会,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但是,有一项防疫策略既简单又困难,知道却做不到:别碰你的脸!
「请您避免触碰自己的口、鼻及嘴巴」,卫生单位的建议听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却难倒许多人。小队员不妨也试试在阅读文章期间,努力别碰自己的脸,体会「不碰脸」究竟有多难?
一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都不断建议大众「避免用手接触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但是这类警告向来成效不佳,人们就是会忍不住碰自己的脸。
俄亥俄州的家庭医生索耶(William P. Sawyer)长年以来,一直倡导人们少碰自己的脸,以保持健康,减少感染疾病的机率。
「(CDC、WHO少碰脸的建议)应该改成『绝对不要碰你的脸』!如果人们能够不碰自己的脸,就能减少病毒自黏膜进入人体的机会,也比较不会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而生病。」
虽然不要碰自己的脸是个绝佳的防疫政策,不过大多数人做不到,人们就是会忍不住碰自己的口、鼻和眼睛。
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的流行病、感染及疾病控制系的麦克劳斯教授(Mary-Louise McLaws)说:「抓鼻子、揉眼睛、托下巴……,『碰脸』有许多种呈现方式。
大家每天都会碰自己的脸,这是个很难改变的习惯。」人类究竟有多常碰自己的脸,麦克劳斯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昨天我在一场会议中仔细观察人们,光是在两分钟内,我就看到至少 12次人们碰自己的脸。」
在麦克劳斯教授眼中,「碰自己的脸」是一个很正常的习惯。「人们会揉眼睛、碰嘴巴…‥,人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究竟有多常碰自己的脸。」
《华盛顿邮报》制作的一支影片,发现美国的官员们在提倡「减少触碰自己的脸」后不久,也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脸。
2015年时,麦克劳斯教授做了另一项有趣的实验,计算人们触碰脸的频率究竟有多高。
她用一台摄影机,全程纪录医学院学生们的上课情形。事后,再计算学生们整堂课中,究竟碰了几次自己的脸。答案是:约每小时 23次。
改不了碰脸的坏习惯,也不用太苛责自己。毕竟,这是个还没出生前就养成的习惯。
科学家们曾经找来 15位怀孕 24-36周的准妈妈,定期为他们做超音波检查,观察胎儿的行为。最后发现,当准妈妈们回报自己最近感到压力时,科学家往往能在超音波图上发现胎儿们用「左手」碰自己的脸。
不只碰脸,还特别用「左手」碰自己的脸?
一名网友逗趣地表示,在CDC提倡少碰自己的脸后,反而更忍不住想碰自己的脸。至今,科学家仍无法解开为何人类特别偏好用「左手」碰脸。但是一份 1984年完成的研究报告中,科学家们曾经指出所有灵长类似乎也更常用「左手」碰自己的脸。
报告作者戴蒙德(Stuart Dimond)和哈里斯(Rashida Harries)猜测,或许是因为大脑右半球的情绪往往反应在左半脸,左手也因此成为一项指标,用以增强表达人的情绪。虽然这份研究后续没有获得更多相关研究的支持,但是后续有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人们「碰脸」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德国科学家们执行另一份有关碰脸的研究。他们邀请 10位年轻人完成一份记忆测试。测试过程中,科学家们故意大声说话,制造恼人的噪音,观察受试者的反应,并同步测量他们脑中产生的变化。
每次产生噪音,都可以观察受试者们不久后举起手,碰碰自己的脸,而他们的脑部也都能测量到后续的变化。科学家们因此做出大胆的推测:自发性的触碰脸,或许和人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关。
如果没办法少碰脸,能不能尽量让人们以「干净的手」碰脸呢?
显然,人们一时半刻是很难改掉「碰脸」的习惯。既然这样,何不试试让人们「用干净的手」碰脸呢?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格兰特(Adam Grant)和心理学家同事霍夫曼(David Hofann)就共同执行了一项小实验:两人在医院各个不同的厕所贴上不同的警告标语。以肥皂泡泡或洗手液的使用量,以及便衣研究人员的行为纪录,判断标语有没有帮助医护人员更常洗手。
第一张标语写着:「多洗手,少生病」,效果不大好。医护人员们洗手的次数、肥皂泡泡和洗手液的使用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不过,第二张写着:「保护病人多洗手」的标语效果非常好。贴有第二张标语的厕所,医护人员们洗手的次数增加了 11%,肥皂泡泡或是洗手液的使用量也增加了 45%。
心理学家表示,第一张标语容易让人们陷入团体迷思的陷阱中,忽略潜在风险。但是第二张标语给予人们道德压力,人们必须考虑他人的情形,使人们能更正确地评估风险。
当人的内心开始考虑其他人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时,尤其是诸如长辈、小孩等高风险族群,也更能提醒自己即便不能立刻停止碰脸,多洗手也能带来一些改变。
不过,能少碰脸还是尽量少碰吧。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