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競爭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日本九州大學教授日下部宜宏正向利用蠶的獨特疫苗開發項目發起挑戰。他嘗試的是將每只蠶視為一座工廠,讓蠶在體內製造作為疫苗原料的蛋白質。據説還有可能利用蠶來製造「可食用疫苗」並投入實用。目標是在2021年啟動人體的臨床試驗。
向蠶蛹注入含有新型冠狀病毒蛋白質部分基因的病毒
在位於福岡縣糸島半島的九州大學,偌大校園的一角有一棟寫著「AG22」的建築。日下部教授解釋説「這棟建築裏飼養著大約500類不同的蠶,最多有25萬隻左右」。
日下部教授的研究室離這棟建築不遠,在日本處於緊急事態宣言的5月份,經過大學相關部門的特批,一些學生自願來到學校,埋頭于疫苗開發工作。
他們將新型冠狀病毒的棘突蛋白的基因植入病毒,然後注射到蠶身上。病毒被蠶的脂肪組織細胞吸收。大約4天後,細胞中便可生成大量可作為疫苗原料的棘突蛋白。將這種棘突蛋白提取出來進行提煉加工,便可製成用於注射的疫苗。日下部教授稱「已經從500類蠶中找到了能夠高效製作蛋白質的種類」。
在日本,目前走在疫苗開發前列的是大阪大學創辦的生物製藥企業AnGes。該公司開發的DNA疫苗將棘突蛋白的基因輸送到人體內,在人體內製作蛋白質,使人獲得可擊退病毒的免疫力。
日下部教授等人的目的是讓蠶製作棘突蛋白來使用,而不是在人體內生成這種蛋白。
這樣的方法與降低病毒毒性的疫苗相比,安全性被認為更高。
今後,日下部教授將與藥學部共同開展利用老鼠的動物實驗。首先,把提取自蠶的棘突蛋白注射到實驗鼠體內,並確認能否産生可防止病毒感染的抗體。然後再研究抗體是否能夠阻止病毒侵入細胞。
力爭在2021年初完成動物實驗,轉而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對於使用蠶的優點,日下部教授解釋説「使用蠶的話,製造疫苗候補物質的時間可由幾個月縮短到最短40天左右」。
他進一步介紹稱,使用蠶的「昆蟲工廠」不需要培養罐等大型設備,提取有用的蛋白質的過程也不繁瑣,因此還具有降低疫苗生産成本等優點。
日下部教授2年前成立了源自大學的創投公司「KAICO」,目的是將大學的研究成果推向實用。
日下部教授等此前就已經在用蠶製作的酵素等試劑方面實現了實用化。作為動物藥品,正在開發畜産業所需的雞冠狀病毒疫苗和豬冠狀病毒疫苗。
正是在上述藥品的開發仍在進行中的去年12月,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剛好在2019年秋季,使用蠶的昆蟲工廠開發新型傳染病診斷藥和疫苗等被採納為日本學術會議選定的重點大型研究計劃。日下部教授如此透露,「因此開發工作被緊急決定提前進行」。
在新冠疫情出現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雖然面臨研究材料採購不到等多種課題,但據悉日下部教授等還是將使用棘突蛋白的新冠病毒診斷藥開發推進到了即將實現實用化的階段。
日下部教授等還在同時推進開發使用蠶的食用疫苗。食用疫苗由在蠶蛹中注射編入了棘突蛋白基因的病毒製作而成。
據稱,在中國、東南亞及中南美等世界一半的人口作為攝取蛋白質的選項之一食用昆蟲。有的地方還將從蠶繭中抽絲後的蠶蛹炒著吃或製成甘露煮作為罐頭銷售。日本長野縣也有食用蠶蛹的文化。
日下部教授介紹説,用於疫苗開發的蠶蛹稍微一過火,就感覺像柔軟的蝦一樣。
如果對食用蠶蛹有抵觸的話,還可以將蠶蛹打成粉末,做成片劑或膠囊形狀服用。日下部教授充滿期待地説:「蠶蛹沒有腸子,即使打成粉末,在消化酶作用下,也不會破壞蛋白質。作為蛋白質攝取的量比注射要多得多,因此作為疫苗可能有效果」。
日本從公元前就開始養蠶,引領了明治以後的近代日本産業。如今,蠶也有可能會成為實現防疫和經濟的救世主。
文章摘自:日經中文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