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9/24/2020 00:00
瀏覽: 6428
中國與美國關係惡化,美國國務院次卿訪問台灣的同時,解放軍在台灣海峽軍事演習,使「海峽中線」成為新聞中的關鍵詞。
台灣方面指責中國軍機多次越過「海峽中線」,而中國則回應說,不存在所謂台灣「海峽中線」。中國媒體還表示,這條不存在的海峽中線,不受任何國際法認可,完全沒有法律約束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月21日在回應「海峽中線」提問時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而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則在22日譴責中國對海峽中線的做法「等於摧毀台海現狀,一如港版國安法摧毀一國兩制。」
兩岸各執一詞的「海峽中線」究竟是一條怎樣的分界?
台灣海峽中線
根據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的說法,台灣海峽中線是「台灣所思考出來的一條線」,是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的象徵。不過這並不是一條台灣最近才想出來的線。
有關這條中線的形成,可以上溯至1950年代。1954年12月3日,台灣與美國在華盛頓簽署《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 and the ROC) 。
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總統後,在1954年12月同台灣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承諾保衛台澎金馬。
1955年,美國第十三航空隊正式參與協防台灣並在海峽上空劃定一條防空警戒線。美軍還以空軍首任駐台灣司令戴維斯准將(General Benjamin O. Davis Jr.) 的名字命名這一警戒線為「戴維斯線」。對美軍當年的作用,中國大陸媒體似乎有意淡化。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戴維斯是進行圖上作業的「低級幕僚軍官」。
根據美國空軍的記載,戴維斯曾擔任第十三航空隊的副司令、司令,在兩年時間內幫助台灣建立了一支有相當防禦能力的空軍。
當年美國劃分出這一防空警戒線,除了警告中國大陸,也有限制台灣軍機主動出擊之意。
1958年,台灣和大陸在台灣海峽幾次空戰後,雙方似乎對這一中線達成默契,此後衝突減少。
2004 年,台灣時任國防部部長李傑在台灣立法院接受質詢時,第一次公布了海峽中線的地理坐標位置為北緯27度,東經123度,以及北緯23度東經119度。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條位於台灣海峽中央、呈東北-西南走向的虛擬界限,曾經為避免國、共發生衝突起到過非常關鍵的作用。
默契不再
中國大陸雖然從不承認「海峽中線」,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與台灣保持對這一中線的默契。
2019年3月底,中國空軍兩架殲11戰鬥機飛越台灣海峽中線,被認為是20年來中國第一次越界海峽中線,旨在向日趨熱絡的美台關係發出警告。
而1999年,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提出與中國的關係是「國家對國家」,也曾被批是搞「兩國論」, 引起中國的憤怒反應,解放軍派出戰機出海,數次接近甚至超過海峽中線。媒體報道稱,兩岸空軍頻頻增加在海峽中線的活動,致使美國在48小時內6次照會兩岸,敦促克制。
此一時彼一時,20年過後的現在,中國解放軍在台灣海峽軍事演習,數次越過海峽中線所警告的已經不僅僅是台灣,還包括一直在兩岸關係中舉足輕重的美國。
兩岸直航
雖然中美對抗加劇、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中國首次高調否認「海峽中線」的存在,一改過去幾十年來的默契,但兩岸近年來在關係緩和之時,中國也曾對「海峽中線」 作過考量。
2009年7月,中國現任外交部部長王毅當時還是大陸國台辦主任。他在北京會見台灣立委兩岸金融觀察團時,提出為了緩解兩岸直航班機不足的問題,應該開放台灣海峽中線。
王毅當年的講話,被認為是大陸對台灣態度的試探,立即被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拒絶。馬英九說,海峽中線是空軍演訓的場所,與台灣的安全有很大關係。
2015年1月,中國大陸宣佈在海峽中線西側大陸一方劃設M503航路,儘管受到台灣的激烈反對,這一航路在2018年1月正式啟動。
美國因素
本次當台灣前總統馬英九被問及中國不承認「海峽中線」問題時,他表示不能認同,但他認為原因應該與最近一連串美台關係有關。
馬英九還提及在1979年前中共飛機不會超過大陸海岸15海浬,但李登輝1999年提出「兩國論」後,中國方面的慣例就被取消,軍機會飛到離岸15海里以外,但仍然大致尊重海峽中線。
中共建政之初到1979年的30年間,美軍在台灣海峽有絶對制海權與制空權。
1999年「兩國論」引起兩岸關係極度緊張時,美國總統克林頓曾經親自斡旋。美國當年對「一個中國」的支持,以及中國改革開放20年後的國力、軍力增長,都是中國擴大在台灣海峽活動範圍的原因。
曾經擔任過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證實,1990年代初兩岸關係緩和期,有人建議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與台灣總統李登輝在「海峽中線」的一條船上會面。
雖然這一會面提議並沒有進入中國高層次的議事範圍,但卻從一個側面證明「海峽中線」曾經是兩岸關係中的重要界限。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