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2/15/2020
瀏覽: 1661
编者语:听到父母的指令,然后去执行,这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对于很多特殊孩子来说,却没有那么容易。这些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接纳,去了解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养育他们。
这个世代的孩子,需要培养聆听的能力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要先问:他有没有听话的能力?
除了需要查验身体,看听力是否正常以外,人,是否有耳、听力正常,就能做到“听话”呢?
聆听,对许多孩子而言,可能不是那种生来就会的事。
我可以很大胆地说,这个世代出生的孩子,多半缺乏聆听的能力。他们需要添加聆听的养分。
在这个多媒体普及,追求快速、简化的世界里,我们的孩子一出生,所有的感官就一起接受刺激。
很多东西给的都是多重选择:你不听,可以用看的;不看,可以用摸的。
所有感官同受刺激的成长经验,让孩子们的每一个感官都难以独当一面。
纯听故事?
不行呀!一下子就分心了,得有个画面抓住孩子目光!
纯读文字?
不行呀!那多单调,总要有个声音什么的才能留住孩子心思!
多媒体世代,我们父母,面对的是一群听力特弱的孩子。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耳朵正常,你讲话,他们就应该听得见。
困在自己逻辑里的孩子
老三入私塾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他的“不顺服”,其实和他是一个不容易“听见”的孩子有很大关系。
对他而言,即使我和他四眼相对,告诉他一个指令:“去洗澡”,讲了五次,他都可能会双眼茫然,一副听见外星人说话的样子。
因为,他是一个常常锁在自己的想法和逻辑里面,出不来的孩子。
比方说,他正在读一本故事书,这本书是姐姐叫他读的。读到一半,已经很晚了,该洗澡上床睡觉。我已经提醒了几次,他都没放下书。
最后,我走到他面前,四眼相对地告诉他:“去洗澡,现在。”
然后,我放开手,他会继续回到书上。
这种事不会发生在两个女儿身上。所以,我一开始的判决是他不顺服,估计悖逆妈妈的命令。当然,就依照不顺服来管教他。
结果他很生气,一直重复说:“姐姐叫我读这本书。”
我更生气地回答:“姐姐听妈妈的话,你也要听妈妈的。”
其实,这整件事的问题不在顺服,而在他里面有一个逻辑堵注他的耳,让他听不见超出那个逻辑的事。
对他来说,这个逻辑是:“姐姐叫我读这本书,所以我在读,我正在听姐姐的话,我没有错。”
曾经,我在这个时候会心软,马上告诉自己:“算了吧!他也没错,只是想听姐姐的话,让他把书读完,晚一点睡好了。”
但这种反应其实不正确。因为孩子即使有他的理由,也要学习听从顺服父母,否则他上课上到一半,站起来就要去拿水喝,因为口渴是很正当的理由,被处罚了,还要怪老师不通情理。
跌跌撞撞中学习,我渐渐明白:原来,管教和同理心并没有冲突。
同理心帮助我们用更适合的方式和途径去教导孩子,而不是找到不用管教的理由。
帮助孩子学习“聆听”
怎么办呢?
还是跌跌撞撞中学习,我试着帮助他“听见”。
首先,要对他说:“把书放下(用肯定句,而非询问“把书放下好不好?”)。来,用这个书签,所以下次可以继续读。”
他抬起头,问:“可是姐姐叫我读这本书。”
当他这样反应时,表示他耳朵打开了,已经和我进入了沟通的模式里。
然后,我可以给他个简单的理由:“妈妈很高兴你听姐姐的话,但是姐姐没有叫你一次读完,现在很晚了,已经快九点。”
通常他会喔一声:“真的?九点了?”
九点钟要准备上床,这个,是经年累月靠规律刻在他心头的逻辑,是他可以明白的事实。
当然,他同意,因为发现的确到了该睡觉的时候。
如此,当我再告诉他:“去洗澡!”
他就完全听见了,马上就会行动。
没错,这样一个“听力”不好的孩子碰到其他人,可能直接被当成“不听话”。进到群体里面,很难要求老师或带领者帮助他挪去这种非生理上的听力障碍。
我曾经为这件事感到气馁,一开始,人家总是告诉我:“他只听你的。”
是啊!但孩子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许许多多次“听见”的经验中慢慢成长,只要他不拒绝被施以“聆听”的养分,就有改变听力的机会。
是啊!要孩子顺服,就一定要让他常常经历到顺服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几年在家私塾教育,我花很多精神去教他。从听见,到听进去,到听进正确的信息,可以顺服,然后经历到在顺服的时候被赞美。
我承认,这个过程很漫长,而且这些进步,常常比不上失败经验的脚步。
每次我觉得他在家里很有进步时,出去到群体中,又惹祸回来。
做妈的,当然也会失望。
不过,渐渐地,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是在孩子的生命土壤里施肥。施肥,是为了建立健康的体质,而不是立即收获果子。
再有经验的农夫也不会在四季都巴望见到树上垒垒的果子呀!上苍提醒着我。
绝对不要以看不看得见果子来决定要不要帮助他学习聆听呀!
养孩子让父母谦卑,养到比较难搞的孩子,做爸妈的就有机会重整生命。
早年只有两个女儿的时候,我喜欢跟人家分享有效的管教招数。
可是,当我开始管教老三之后,才明白,我应该对焦的,是正确的管教原则。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