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2/19/2021 00:00
瀏覽: 3428
指紋取得及造假太容易,社群媒體讓臉部辨識破功
近年來,生物辨識已變得越來越普遍。如今基於安全起見,從機場登機門到警察局,甚至到夜店,臉部辨識技術幾乎無所不在,同時虹膜、指紋和語音辨識也廣泛用於各領域。但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研究人員指出,某些生物辨識方法潛藏「眾所周知的安全弱點」。
新南威爾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研究員 Syed Shah 指出,可從人們碰過的表面收集指紋,並可經由指紋複製產生假指紋。藉由從社群媒體蒐集圖像就能輕易規避臉部辨識技術,再者,透過隱形眼鏡也能混淆虹膜辨識機制。
「靜脈圖形模式位於皮膚下,因此不會像指紋那麼容易留下痕跡,也不像大頭照能從社群媒體找到,更不像虹膜能祕密取得。」Shah 表示。「因此,我們認為基於靜脈的方法將很難惡意規避。」
透過 AI 從靜脈圖形模式擷取「鑑別特徵」,準確率超過 99%
研究人員使用現成的深度攝影機(即英特爾 RealSense D415 深度攝影機)對 35 個人拍了約 17,500 張照片,參與者拍攝過程要握緊拳頭,建立手部靜脈模式。
研究人員使用 AI 人工智慧從這些模式取出「鑑別特徵」(Discriminating Feature),表示特徵可精準辨識 35 名參與者的任何人,準確率超過 99%。Shah 解釋:「靜脈特徵擷取需要握拳才可辦到,所以有心人很難偷偷獲得靜脈圖形模式。」
Shah 進一步指出,雖然使用靜脈辨識身分的構想非新鮮事,但通常需要專業技術,然而團隊的研究工作卻難能可貴使用現成 3D 攝影機就能辦到。據團隊發表在《IET Biometrics》期刊的研究顯示,技術適用個人裝置(如筆電和行動電話)個人身分辨識。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