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 中医診病的法宝。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寸口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相传《难经》即为扁鵲所著其中提出四诊;《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亦強调望诊, 脉诊合參乃神且明。「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中医四诊:
望: 視查病人之精, 气, 神, 色之狀態。
聞: 聽声息, 嗅气味。
問: 问病況, 中医有十问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提示医生接诊时,要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信息,以免漏诊、误诊。
切: 摸脉以知其寸口脉象。
其中问诊:患者可能表述不清,甚至不说真话。
闻诊:分析判断有限。
望诊: 医師需有一定功力能看出其病徵,且表象变化常有外在及心理影响因素。
切脉最能真实反应出人身状态而能依脉分析出理法方药針法。
切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诊脉能精确到“以脉断生死”。脉为血府,五脏气血通行于脉而作用全身,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脉往往先受影响,有时候疾病还没有显露出来之前,脉就有了变化,所以医者通过诊脉可以知过去刻下将来之病而治之。
无论健康人还是患者,其脉象总是相当准确地反映人体内外、脏腑经络的实际状况,因此,学会脉诊对精准的辩证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找回正统中医临床工作必须从中医脉法入手,这也是为什么、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中记载了大量脉法并留给后人的原因。所谓明医首先要精通脉法,以脉辨病,明其证侯,去伪存真,則能清楚理法方药不致誤医誤诊!
唐代孙思邈曾谓:“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清代毛祥麟《对山医话》亦谓:“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吴鞠通在《增订医医病书》中更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亦唯脉最为可凭也”。《黄帝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故脉法之基本不离黄帝內经开始!
举一例脉法应用如下:
伤寒五大脉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泳。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前两个脉,可以看出体内的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的属性。在这个基础,就有办法,理法方药了。憑脉用方精準诊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首創自我醫療與醫師診療結合的良方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