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 永远都不要和孩子说

時間:05/18/2022 瀏覽: 939

文 | 牧青野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当老师多年,经常有父母向我咨询育儿困惑: 

问孩子话,他总说不知道,不想说。

父母怎么说都不听,别人说什么他都听。

道理说多了他嫌烦,说少了又怕他走弯路,太难了。

问题虽然多,但归根究底都是沟通问题。 

正确的沟通方式,不但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成为家庭教育的催化剂。 

亲子沟通中,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很多父母经常会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说得都对,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听?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为什么就是不领情?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苦口婆心,和孩子真正接受到的信息并不一致。 

《父母的语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
  
我们通过语言和孩子沟通,通过沟通达到教育目的,但如果语言这个媒介没有使用好,很容易导致孩子不理解父母语言背后的用心良苦。 

而关于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和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话,人民日报曾总结了这7点: 


图片


当父母说: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真实想法:我给你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

孩子理解: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图片

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曾在书中分享过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宝贝,你想吃哪种冰激凌?

妈妈,我想要香草味的。

你不试试巧克力的吗?

我就想要香草味的。

可妈妈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我要香草的!

你上次不是还说喜欢巧克力吗?

我这次就想吃香草味的!

你这孩子,真够怪的。

《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嘉宾武志红说:权力,才是中国家庭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东西。

图片

很多父母和对话里的妈妈一样,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看似在民主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实则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通过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了孩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地位。 

但培养一个没有主见和自主思维的孩子,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多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多问问孩子“你的想法是怎样的”,支持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尝试,这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当父母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真实想法:这件事是错误的,不可以做。

孩子理解:因为你是大人,所以我只能暂时服从你的安排。
  
图片

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一种育儿中的普遍现象: 

父母说不要和某个坏孩子玩,但孩子反而会偷着去和那些父母眼中的坏孩子玩,甚至还会通过撒谎来“暗度陈仓”。
 
为什么父母明明三令五申了,孩子却完全不听? 

其实是因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经常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再强制要求孩子怎么做,他们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图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个“移情沟通原则”,指出在沟通时需要先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和孩子有了分歧时,与其强加干涉,不如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比如问问孩子为什么要选择和他交朋友,最后再表达你的担忧和顾虑。 

尊重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选择背后的为什么,也是和孩子之间建立沟通信任的一种方式。


图片
 

当父母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真实想法:按照我规划的路走,你未来才能过得更好。

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强迫我?

图片

电影《心灵奇旅》中的乔伊,一心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母亲却并不赞同。 

她要求儿子踏踏实实工作,而不是追寻虚无缥缈的音乐梦想。 

但乔伊却对母亲说:我想选择我的音乐,那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我不想让自己的人生一文不值。

图片

父母担心孩子在人生之路上有偏颇,其实是因为我们也不确定孩子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不确定孩子选了他想选的路后结果会怎么样? 

这种对未知的不确定,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不安。 

因为这种恐惧,我们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你听我的我就管你,不听我的,我就不会再理你。 

就像电影中的乔伊,始终坚守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当他最后终于有机会和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时,整个人都在发光。  

图片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说过: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家庭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忠于自我,父母,只是他们成长的旁观者和引导者。 

与其强制规划,不如在和孩子沟通时顺势而为,基于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进。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当父母说: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真实想法:你需要更加努力。

孩子理解:我很差劲。

图片

我的一个学生,平时很聪明,成绩也好,只是上课几乎不会主动举手。为了鼓励她,我向她妈妈建议可以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 

没想到我一张口,她妈妈当着女儿的面就开始抱怨: 她从小到大都是这副没出息的死样子,根本站不到台前去,上去了也是丢人现眼……

孩子看了看妈妈,眼睛里的小星星骤然黯淡下去。

原来,这才是她从不主动举手的真正原因——别的孩子被允许试错,而她即便做对,也是“丢人现眼”。

心理学中有个“阿伦森效应”,指的是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这种奖励越多,孩子的进步就越快;反之,差评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把它当成自己的标签,从“可能做不到”,最后变成“真的做不到”。


图片

 

当父母说:就知道玩,一学习就没精神。

真实想法:学习的时候不要想着玩,才能进步。

孩子理解:在妈妈眼里,我只有做个学习机器,她才满意。

图片

作为母亲,我一直坚信一个原则“玩得好,才能学得好”。 

因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玩累了——能休息好——上学时精力十足——学习时的专注力就提升了——完成作业时的效率提高了——更多能够玩耍的时间。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提出:锻炼身体,可以调节压力,培养积极主动的能力。
 
尽情玩耍,并非是放纵孩子,相反,是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学习的压力,给自己的精神层面充电。 

无论是学还是玩,都可以遵从“要事第一”原则。 

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互相链接,达成平衡,才能产出最佳效能。 


图片


当父母说: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真实想法:你要学习别的孩子的优势。

孩子理解:我不如别人,在爸妈眼里我总是很差。

图片

有次出门吃饭,隔壁桌的爸爸教育儿子:谷爱凌才十几岁就是奥运冠军了,你就不能像她一样努力吗?

没想到儿子却回怼:谷爱凌的爸爸是哈佛毕业,要不你先考个哈佛?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爸妈老拿我和别的孩子比,是不是代表我真的不如别人?
 
有个答案特别触动我:不是的,你非常优秀,他们只是用错了激励方式而已。

的确,与其揪着孩子的“短板”,不如关注孩子的“长板”。

比如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可是他喜欢看书,那就鼓励他先把所读所思写下来,然后再表达出来…… 

每个孩子的优势,都能以不同方式“对接”到学习方法上。 

“创造性沟通原则”里指出:要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 

孩子亦然,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比起让孩子和不同的人横向比较,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不如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纵向超越自己。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当父母说:你又错了,真笨!

真实想法:用心一点,就可以成功。

孩子理解:我是个失败者。

图片

当孩子在面对一两次的失败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如果这个时候,从父母那里寻求不到鼓励,挫败的情绪得不到正确地引导和宣泄时,孩子就很容易变得不自信、胆小,最后拒绝再去尝试。 

有句话说:不要用你的情绪,去指责孩子的失败。
 
当孩子偶尔失败时,父母可以尝试沟通中的“以终为始”原则:

既然目标是为了让孩子避免再次失败,那就从此刻的失败中寻找经验,继续尝试,而不是把宣泄情绪当做沟通方式和目的。 

比如,在日常中,少用“近视眼”,多用“放大镜”,忽略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多说几句“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你愿意再试试吗?”  


图片



有句话说:父母低估了自己曾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高估了孩子愈合伤口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来自原生家庭的语言伤害。 

教育孩子,是一个时间漫长的人生历程。 

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成长。粗暴的沟通行为,很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等孩子长大,当他拥有反抗父母的能力后,就很难再“屈从”于父母的权力之下。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耀眼》

养育孩子,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父母难免会对孩子有惩罚和责骂,但我们要看到“下意识”的语言背后,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不要真的等到孩子完全拒绝沟通的时候,再去指责孩子不理解父母,不感恩父母。 

多把真心话说给孩子听,爱的能量才会在亲子之间流动,孩子接收到我们的善意,才能用爱和信任驱动内在动机去成长。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理解、信任,他们需要平等地交流、有互动的沟通,这样,才能形成自尊、自信、独立的人格。 

而这些,才是孩子面对未来时,最强大的支撑和实力。 


来源:学习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