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不解:阅读不就是读书识字吗?还要像打仗一样讲策略?
准确地说,阅读策略是指阅读理解策略(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即读者在阅读时利用科学的策略来掌握并理解文本信息。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达到“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层次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否则是偏重记忆的低阶表层学习。
阅读作为每个人必需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样遵循布鲁姆的这一理论规律。
以“读书识字”为目的,是“囫囵吞枣式”的低层次被动阅读;高层次的主动阅读,即深度阅读,注重汲取思想并培养批判性思维。两种阅读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像渔网,后者是海绵。
△ 被动阅读vs 主动阅读
要完成深度阅读以便实现深度学习,自然要用上各种各样的阅读策略。
其实,类似的读书方法古人就十分重视,比如宋代著名大儒朱熹就提出过“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阅读策略为什么如此重要?为什么孩子要从小掌握这项能力?
重视阅读策略
就是掌握学习法宝
2000年,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National Reading Panel,NRP)发布《教授儿童阅读》(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报告,明确了“儿童阅读的五大支柱”:音素意识、拼读、流利度、词汇、理解。
△ 儿童阅读的五大支柱
从音、字、句、词、篇五个维度,指出了儿童语言学习要达到标准,其中理解篇章就是最高维度。
理解能力不达标,短期内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和阅读进阶,长期看就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学习。因此,委员会建议,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让孩子学习阅读策略。
并且,阅读支柱和阅读策略概念并非只适用于英语这样的外语学习,而是古今中外通用。
我国2022最新版的语文及英语课程标准中,也都强调要“使用阅读技能来理解语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
众多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策略训练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考试成绩。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也将更加强烈。
那么,孩子多大可以开始学习阅读策略呢?
其实,在孩子开始进行阅读时,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示范和引导孩子运用阅读策略。敲黑板!给孩子示范才有效哦~
通常在7-13岁之间,孩子就能掌握许多阅读策略,特别在10岁以后,孩子就越来越显现出自主选择和灵活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美国Renaissance《儿童在读什么》(2019年度报告)
可见,10岁是个分水岭。国内外孩子在三年级时,阅读材料难度、阅读广度、课业负担都有明显提升,过了三年级,阅读时间则会明显下降。
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趁早。
七大常见阅读策略
助力孩子读得又好又快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回顾并分析了1980至2000年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从符合分析标准的200多篇研究中归纳出多种阅读策略。
根据各研究所报告的效果,小阁整理了以下7种常见的阅读策略,助力大小读者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1
联系与联结 Make Connections
即在阅读过程中调取已有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有3种类型的联系/联结:
① 文本与文本(Text to text): 把正在读到的知识、人物、事件和以往读过的书本、文章联系起来。
② 文本与自己 (Text to self):把正在读的文本和自己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
③ 文本与世界 (Text to world):把正在读的文本和真实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联系起来。
2
自我提问 Asking Questions
即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能够提出基于文本的或从文本出发的好问题,从而更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
有4种类型的问题:
① 直观型问题
在文本很容易就找到答案的问题,使用文本中的一个单词或句子就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What has happened so far in the story?
故事进行到哪里了?
② 综合型问题
问题的答案通常会在多个地方找到,需要读者通过思考、搜索和汇总来找到答案。
How did the character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故事中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故事里的人物是怎么解决的?
③ 共情型问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要求读者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把作者想表达的想法结合起来。
Why do you think the character did ____________?
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做?
④ 主观型问题
问题是完全按照读者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来回答的。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文本本身可能不能提供直接答案。
How would you have felt if you were the character?
如果你是他/她,你会感觉如何?
运用这种策略时,读者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偶尔停下来想一想或记录下自己的问题,找到信息时可以做一下笔记。
3
预测 Making Prediction
即能够利用读者的先验知识和文本提供的线索,合理进行补充假设和合乎常理的推断。
随着阅读过程和文本理解的深入,预测也在持续进行并调整。
运用预测策略要与建立阅读目的结合。我们可以预读标题、作者姓名、插图或图表,明确自己为什么阅读,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做出预测,回头验证预测是否准确。
4
推理 Making Inferences
即用已有的知识和文中的线索来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运用推理策略步骤是,用“我已有背景知识”加“我读到的文本线索”,推出“作者没有直接告知的信息”。
在阅读时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这个角色为什么做这些事?
这个角色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5
使用文本结构 Using Text Structure
即清楚作者如何组织文本,利用文本特定结构帮助理解文本信息与意义。
常见的文本结构类型:
① 叙述性,主要是虚构类作品,可以围绕人物、情节、冲突、结局等分析。
② 说明性,主要是非虚构类作品,可以从说明、因果、类比及对比、顺序等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这个策略时,阅读前要预读标题、插图等,阅读中注意文本结构,阅读后回忆一下结构,概述大意。
6
可视化 Visualizing
即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图像理解文本,由其“思维之眼”创造出“多重感官图像”,帮助理解文本。
研究表明,在阅读时使用可视化的读者比不进行可视化的读者更容易回忆起已阅读的内容。
在阅读叙事性的文字时,可以通过可视化情节设置、角色及动作来理解正在描述的事情;在阅读说明性文字时,可以通过利用各种类型的“思维导图”来树立抽象概念、过程等重要信息。
这项策略可以回顾我们“典范英语阅读打卡营”的“思维导图”专场讲座哦。
7
总结 Summarizing
即能够分析信息,整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或经验加以思考,并得出结论。
总结概括是一个简单的表述,但一定要有逻辑。
总结虚构类作品时,要说出故事讲了什么,主人公经历或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克服困难或达成目标;对于非虚构类作品,要说出主要信息是什么,结合文本结构组合信息。
阅读有一种“马太效应”:前期落后的孩子,后期与同龄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就是阅读策略。
我们鼓励孩子阅读,不仅是要读好书,还要好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让所读变为所学,让书籍真正成为每个人思维成长的阶梯和素质进步的台阶。
来源:典范英文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