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辭職】安靜辭職的哲學:也許在汲汲營營的工作中,你該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時間:09/17/2022 00:00 瀏覽: 17301
人生的價值,不該由工作表現來定義
近日,被稱為「安靜辭職」的浪潮,正在歐美辦公圈崛起,它和中國去年興起的「躺平」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曾幾何時,你我的生活似乎總陷入在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中──龐大的工作壓力、無以復加的經濟重擔、似乎永無止盡的被交派各種任務,彷彿深不見底的勞碌,正以排山倒海的浪潮襲來,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後,工時也更加難以界定。
近日,被稱為「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的浪潮,正在歐美辦公圈崛起,它和中國(China)去年興起的「躺平」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旨在大環境的職場壓力下,一種與其堅持奮鬥、不如只做到最低限度工作的信念,因為在加薪困難、升遷機會渺茫的辦公室裡,應該拒絕成為被剝削的「奴隸」。
它並不是真正的「辭職」,而是你依然在工作、還是會進辦公室,只不過不會再追求額外的價值,甚至更積極進取的爭取分內外的表現,而是只把「本分」給做好。
人的價值不該由工作表現來定義
其實最早的安靜辭職理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但最近安靜辭職的風潮,是由一名來自美國(USA)紐約的工程師扎伊德汗(Zaid Khan)發起,在那有如病毒式傳播的TikTok短影片中,他傳遞了關於安靜辭職的理念。
「你依然在履行你的職責,但你不再在精神上贊同『工作必須是生活』的喧囂文化,事實是,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你的工作表現來定義的。」
英國(UK)諾丁漢大學組織行為學副教授瑪麗亞科多維奇(Maria Kordowicz)表示,安靜辭職現象的增長,與人們普遍對工作滿意度的下降有關。
根據蓋洛普(Gallup)2022年全球工作場所報告顯示,英國只有9%的勞工熱衷於他們的工作,在38個歐洲國家中僅排名第33位;而2021年秋季進行的 國民保健署(NHS)員工調查顯示,員工士氣從6.1(滿分10)下降到 5.8,員工敬業度也從7.0下降到6.8。
疫情衝擊 安靜辭職的信念更加堅定
瑪麗亞科多維奇分析,自疫情以後,人們與工作的關係已經透過各種方式產生了改變,傳統上必須到辦公室完成任務的模式已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居家辦公、一種隨時隨地都在工作的狀態。
其實這個現象,從下班後還必須不停的回老闆e-mail、主管的通訊軟體開始時便不斷在醞釀──為什麼明明下班了還要處理工作的事情?為什麼明明已經離開工作崗位,老闆還要不斷交派任務?難道所有的工作,都應該因為科技的方便成為理所當然的責任?
而隨著疫情的影響,未來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也似乎宣告著人們的工作型態,將產生巨大的改變。
在安靜辭職愈來愈盛行以後,有許多上班族開始把這個概念奉為圭臬,他們雖然可能每天都還是持續在工作,但心理層面已經不再把工作當成生活的重心。
資方與勞方的觀念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信念當然也掀起了一股反對的浪潮,畢竟對資方、老闆、創業者來說,安靜辭職絕對不可能會出現在他們的職涯人生裡,他們所講究的反而是工作極大化;而對勞方、勞工、上班族來說,他們可完全不會想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
履歷顧問公司Resume Builder就調查發現,在1000名員工中,有超過26%的員工拒絕向工作狂那般的奮鬥文化低頭,而有21%的員工透露,自己正偷偷實行安靜辭職的理念──「領多少薪水,就做多少事。」
當然,許多大老闆對於這種行為完全看不下去,他們不准員工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想辦法找出那些只做最低限度工作、看似裝忙其實偷偷在混時間的員工。
安靜辭職也許是種照顧身心健康的方式
不過,美國職場專家艾莉森派克(Allison Peck)就跳出來說,其實安靜辭職未必是真的要在工作中「偷懶」,它其實是用一種更全面的角度,顧及身心健康,因為確實有太多的人,人生不斷為工作打拚,卻忘了陪伴家人、關心自己的身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生活重心重新調配的問題,他說,身為員工,未必要像以前一樣,努力的為工作付出、奉獻,甚至犧牲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只為了竭力滿足老闆或公司的要求,而是盡可能做到符合自己薪水的事。
畢竟,對比老闆或主管,他們所領的薪水本來就不是一般員工可以相比的,老闆又該如何要求員工,做的工時或工作內容必須要一樣多?
然而,對資方與勞方來說,這個概念勢必很難在兩個相對的立場上產生共鳴,因此大部分的做法將是心照不宣──默默的認同這個想法,然後悄悄的執行。
遠見雜誌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