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02/19/2025 00:00
瀏覽: 814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祭出對中國加徵關稅的政策討論,雖然媒體報導指稱原先針對各種進口貨品全面加稅、但最後 800 美元以下的低價物品仍被豁免,使得中國製造商在某些消費品出口領域暫時躲過了最嚴苛的衝擊。依照美國現行規範,貨值低於 800 美元的包裹可根據所謂的 de minimis 門檻,免除大量關稅與繁複通關程序──換句話說,美國雖欲加強對抗中國製造,但也不得不顧慮消費市場對低價商品的需求。但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在多年的美中貿易戰下,中國的出口節節高升,是否「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否真的已經鞏固至難以撼動的程度?
當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採取多重措施重新布局供應鏈後,相關公司是否會加速遷離中國?全球供應鏈形勢又將如何轉變?中國製造的前景發展將會如何繼續?
多重視角下的中國製造優勢與隱憂
僅短短 20 多年,中國一路攀升為全球最主要的生產與出口大國,商品涵蓋紡織成衣、消費電子、太陽能光電、汽車等多個領域。根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料,中國的四大產業於過去 10 年都取得全球製造與出口市占的成長,許多原本依賴製造出口的國家,如德國與日本的產品市占率受到中國衝擊而明顯下滑。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因素中,低成本且熟練的勞動力、完善的基礎建設與供應鏈配套、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政府對工業的強力支持皆是關鍵。外界也常提及,中國內部完善的產業聚落與生產效率,使得企業在中國能用極快速度完成新品量產,這些都是新興市場難以一朝一夕複製的優勢。
然而,所謂的「比較優勢」並非一成不變。過去由於外資企業享有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高彈性生產模式而願意長期留在當地,近期卻也因地緣政治衝突、美中關係惡化、工資相對上漲等因素,開始重新思考布局。特別是中美貿易戰自 2018 年以來已開始衝擊製造業體系,依照華盛頓郵報報導,多數美企衡量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安全後,正思考將產線往東南亞或印度遷移,或是乾脆回流北美,藉以分散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金融時報引述企業經營者的訪談內容指出,越南和印度等地,在生產要素與市場誘因方面,確實正吸引更多電子與成衣代工廠的投資,但短期內仍難以全面複製中國規模龐大、高度整合的供應鏈生態系。
在此同時,美國對中國所祭出的關稅貿易戰,正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的核心推力。川普再度上任後,最新宣告的一系列調整引發各界關注──雖然川普大動作宣示要對中國商品課徵 10% 額外關稅,但卻仍維持了 800 美元以下貨品的豁免,使許多以小包裹直寄的中國電商業者,例如 Shein、Temu 等品牌,仍可透過美國的「de minimis」機制免除更繁瑣的通關與稅費。券商 Baird Equity Research 在其最新研究中亦提到,中國廉價電商對美國市場的滲透,能在 de minimis 免稅額度之下持續享有相對優勢,有利鞏固其廉價競爭策略。
然而,眾多投行也認為,美國國會日後可能會逐步修訂該免稅門檻,特別是隨著來自中國的包裹量近年暴增,執法單位也擔心快速放行的小包裹可能帶來假貨、違禁品、或強迫勞動風險的洗產地問題。華爾街日報亦有評論指出,若針對中國的 de minimis 最終被終止,這些電商的市場優勢也許會因進口關稅與通關費用攀升而削弱。此外,也有部分美國國內企業主張應終結這項長期以來的漏洞,避免中國小包裹廉價商品壓低美國本土及其他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
從手機到筆電的產能遷移
消費電子的全球產業鏈向來高度複雜而分散,過去在 1970 年代,台灣與韓國先承接需要大量中度技術與成本競爭力的終端組裝;但隨著它們向上游延伸,最終也把組裝外移至中國。本來以為中國勞動成本逐漸上漲後會延續這股外移趨勢,然而中國憑藉低物流與能源費用,以及完整供應鏈,依舊掌握了大宗生產。
自 15 年前起,中國成品電子出口額便長期超越其他國家總合,2023 年在筆電和平板方面占全球 65%,智慧手機占 47%,雖較 2017 年時的 69% 與 50% 略降,仍穩居龍頭。同時,中國也是關鍵零組件的主要供應者,2023 年約占全球鋼化玻璃、電晶體等中間投入品五分之一,雖低於 2017 年的 19.2%,仍維持 16.9% 的相對高比重。其實這些數字低估了中國對電子產業的影響力,因為許多零組件並未在海關數據中呈現。
另一方面,越南和印度近年積極爭取外商投資,越南的整體消費性電子出口市占由 2017 年的 8.3% 上升至 2023 年的 10.4%,印度則從 0.1% 拉高到 3.2%,背後主因是手機製造快速成長:印度手機出口在六年間從 1.37 億美元竄升到超過 140 億美元。捷克同樣從 1.8% 成長到 4%。為支撐終端組裝擴張,這些國家需仰賴中國提供半成品與零組件:越南的中間投入來自韓國、中國與日本占大宗,比例分別是 28%、25% 和 17%;印度及捷克對中方投入品的依存度則達 34% 與 54%。不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因半導體代工與 AI 需求蓬勃而強勢成長,2023 年馬來西亞消費性電子零組件出口市占已從 2017 年的 3.8% 提升至 5.6%,新加坡在 2019 至2024 間也再現增長。泰國則因積極吸引印刷電路板等相關投資,伴隨其汽車製造擴張,成為替代生產中心之一。
中國新能源車的驚人躍進
近十年來,中國在汽車供應鏈多數環節的生產市占大幅攀升,不僅迅速減少車輛與零件進口,更開始大量輸出中間投入品與整車。目前中國已是輪胎與煞車系統的出口主導者,也成為車身板件等零組件的重要製造國;在傳統內燃機(ICE)領域尚未躋身出口大國,但已是全球第二大 ICE 零件出口國,正逼近德國。尤為矚目的是乘用車,2023 年中國出口 414 萬輛,超越日本(400 萬)與德國,若按價值計居世界第三,按量則高居第一。
若只看貿易統計,仍低估中國的真實影響力,因為其本土生產量遠超過第 2 名美國的 4 倍。此外,烏俄戰爭突然釋放了約 150 萬輛市場空間,讓中國車企迅速搶進;再加上中國在電動車(EV)領域擁有先行優勢,從電池到整車都能大量垂直整合,2020 年以來鋰氧化物與氫氧化物出口激增 1,042%。目前中國占全球鋰電池出口 52%,在 EV 乘用車上亦領先德國與日本。過度產能與價格競爭力等因素,使中國預期可在中期繼續主宰 EV 供應鏈。
中國大舉擴張也挑戰了傳統的區域化模式:北美原由墨西哥支撐汽車組裝與零件供應,歐洲則透過中東歐國家建立深度分工。現今中國憑藉技術與成本優勢,直接衝擊德國、日本與美國等傳統車廠。雖然日、韓仍在電池中間投入品保持韌性,但其全球電池出口市占率自 2014 年的 16.7% 與 16.3%,掉至 2023 年的 2.9% 與 6.1%。美國則想藉 IRA 方案鼓勵在地電池生產,但仍依賴中國輸入部分關鍵材料。
美國、歐洲與日本陸續以高關稅或技術限制遏制中國車輛,尤其電動車;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徵 100% 關稅,歐盟也針對中方電動車祭出最高 38% 的反補貼稅。未來供應鏈將在各國貿易政策干擾下持續重組,但中國借助龐大產能與低成本優勢,預計依舊在國際汽車市場中保有相當競爭力。
川普政府為阻止中國掌握美國汽車業,尤其電動車供應鏈,也採取多種策略。除關稅提高,美方更嚴格要求關乎國安的關鍵技術禁止輸往中國,並於 2022 年生效的 IRA(通膨削減法案)中提出重大補貼措施,試圖吸引電池生產回流美國。但拜登政府時期啟動的部分法案,可能面臨川普的再度調整。川普日前雖重申要保護美國汽車產業,但具體如何對付在墨西哥或加拿大投資的中資廠商,仍有不確定性。若美國施壓墨西哥提高對中資零組件的管制,整體北美汽車產業供應網路也會受到衝擊。
經貿緊張與產業全球化狀況不明
就短期來看,中國為維持出口動能,即使面對歐美加稅與去風險化的政策威脅,仍可能持續加大對製造業的政策支持,即便這代表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走貶、增強出口退稅優惠才能吸引更多國際買家。今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成長率反而高於整體經濟成長率,顯示中國政府期盼在全球市場有更大產能釋出,並寄望巨量出口能彌補國內需求疲弱的狀態。
美國國內對中國的態度也在微妙變化。一方面,川普與其幕僚因考量自身競選需求,重提對中國的強硬措施,包括擴大關稅範圍、嚴格執行科技出口管制等;另一方面,部分美國企業擔心若大幅提高對所有中國商品的稅率,可能造成國內通膨壓力走高,導致經濟衰退或政治民意反撲。華爾街郵報援引美國零售業者與物流公司的聲音指出,若對中國全面課以例如 60% 的超高關稅,美國消費者勢必被迫承擔昂貴的產品成本,可能衝擊就業與經濟復甦。因而暫時保留 800 美元以下的豁免,被視為美方邊打邊談的折衷手段。
世界工廠地位是否無可取代,或正迎向瓶頸?
中國經數十年產業聚集和高效率生產體系的發展,其成熟的生態系可同時掌控從上游原物料到下游組裝與物流出口。透過國家投資在基礎建設、技術研發與產業補貼等,市場也逐漸發展出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強烈偏好。於是,儘管近年工資上揚與貿易阻力增加,許多跨國企業在評估供應鏈轉移成本後仍選擇留在中國,以避免分散生產所帶來的品質監管與物流運輸風險。
但中國的製造擴張速度過快,導致供給過剩,製造業利潤率下滑,國內民眾消費力又相對不足,這導致中國依賴其他國家吸收他們的過剩產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若遇上歐美的貿易保護措施抬頭,中國勢必要尋找新的市場出口。面對陸續推出的制裁與關稅壁壘,如果這些障礙繼續升級,或歐美聯合進行更加嚴苛的對中去風險化,中國製造的外部需求恐將被顯著壓縮。在這樣的情勢下,中國製造要不進一步激化價格戰,要不可能被迫重新調整經濟模式,把重心放在提升內需。
中國官方目前仍相對保守,不願用大規模財政刺激鼓勵內需消費,而是在製造業方面持續加大扶持力道,遂使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市場市占繼續擴張,伴隨的政治與貿易張力恐將愈演愈烈。金融時報也在一份針對歐洲企業的報導指出,近年歐中之間的貿易量雖攀升,但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市占停滯不前,反觀中國出口卻更積極拓展歐洲市場,最終產生高度不對稱的雙邊貿易──這種畸形的失衡,最終可能會導致難以挽回的經濟問題。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