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VS.阿茲海默症 |
||
病名 |
巴金森氏症 |
阿茲海默症 |
病因 |
大腦內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動作先受影響 |
腦部神經胞退化,出現類澱粉斑等,影響心智功能,甚至日常牛活能力 |
症狀 |
四肢顫抖(震動)、肌肉僵硬、運動緩慢或動作完全消失 |
記憶力衰退或異常、無法操作過去熟悉的工作、說話表逹困難、對人物、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生活事物失去興趣等 |
治療 |
藥物、腦部深層刺激術、復健治療等 |
藥物、行為、懷舊、音樂治療 |
好發年齡 |
50歲以上 |
65歲以上 |
50歲的鐘錶行老闆小張(化名),前陣子修理手錶、拴螺絲時,感覺手不太靈活,他不以為意,沒想到平衡感與身體協調力愈來愈差,不到一年,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就醫檢查罹患巴金森氏症。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說,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腦部黑質細胞凋亡,造成多巴胺系統逐漸失調,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駝背等。
不是失智症 卻會導致失智
不過,巴金森氏症並非失智症,患者動作障礙、變慢,但智能未受影響,不會出現判斷力減低、問題一再重複、忘記現在何年何月、疑神疑鬼等症狀。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單定一說,病理發現,巴金森氏症或失智症皆與腦部的神經細胞內涵物堆積有關,這些外觀如粉紅色圓球的堆積物,會造成神經逐漸退化。
一開始,神經細胞內涵物影響嗅覺及神經腦幹,接著侵犯多巴胺功能,影響動作,最後影響整個大腦,嚴重時失智。
「40%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合併失智症狀,但致病機轉不同。」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任陸清松說,巴金森氏症目前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
好發五、六十歲 年輕人也有可能
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表示,巴金森氏症好發於50、60歲,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不過,年輕人亦可能罹患巴金森氏症,通常年輕患者發病,症狀較嚴重。
透過服藥調整多巴胺濃度,可減緩巴金森氏病的症狀,但用藥時間愈久,可能導致神經損傷,通常年輕患者初期會使用類多巴胺藥物,刺激多巴胺分泌,一旦效果不佳,才使用多巴胺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神經退化或血管退化,遺傳、部分感冒藥或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強效鎮靜劑、腦部病毒感染、情緒引起的動作障礙等因素,也會出現顫抖或四肢僵硬等類似巴金森氏症症狀。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健康醫藥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