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收益增加 專家提醒三大陷阱

來源:華人工商編輯 時間:11/30/2012 瀏覽: 1896

臨近年末,銀行理財産品數量與收益率都明顯增加,但實際上,部分理財産品會玩一些“小把戲”,如部分銀行的産品雖標榜“保本型”,但實則只保本金不保盈利。因此,市民在選擇前一定要注意規避其中的陷阱。

【陷阱一】保本産品不保盈利

目前,有很多銀行都以高收益的“保本型理財産品”吸引市民眼球,如此前某銀行發行一款投資門檻為10萬元的保本型理財産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為18%。但到期后,該産品收益率卻為0。

某國有銀行內部人士指出,保本型理財産品大多隻保證本金,對收益率則含糊其辭,甚至不保盈利水平。而且對於本金是有“保本期限”的,即在一定投資期限內(一般為3年或5年),如果提前贖回,且在市場走勢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存在本金損失的可能。

【陷阱二】拉長募集期壓榨收益

今年國慶前夕某銀行發行一款33天期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高達4.2%,而不少市民買后才發現,該産品到期日為9月29日,但理財産品資金至少要次日到賬,而國慶、中秋假期從9月30日開始,産品實際到賬日最早也要10月8日。根據“理財收益及理財本金在投資到期日與資金實際到賬日之間不計利息”的規定,該産品實際收益只有3.38%左右。

理財師張艷麗指出,通常情況下,理財産品的資金占用天數不只計息的那幾天,加上募集期和到賬日,資金實際占用天數往往會多出5天—9天,長短不一的“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利率一般按照活期存款利息或者不計息,大大攤薄了名義上的“預期收益率”。

【陷阱三】理財産品也會虧損

本報讀者劉先生聽信某銀行理財經理推薦,花50萬元購買了該行一款預期收益率高達10%的理財産品,一年后,50萬元虧損到只剩下45萬元左右。張艷麗提醒,理財産品預期收益是銀行認為的在“正常”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收益,但實際上部分銀行在發行投資較激進的理財産品時,故意只公佈最高預期收益率,它並不等於實際收益率,投資者購買預期高收益産品時一定要謹慎。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