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美國移民法太繁複 阻礙創新

來源:華人工商編輯 時間:02/06/2013 瀏覽: 3328

美國商業歷史學家、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名譽教授麥可羅(THOMAS K. McCRAW)近期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創新式的移民》。

麥氏說,從第一批移民開始踏上美洲到現在為止,美國已經接納了約7,000萬名移民。眾所周知,這些移民的勞動在美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很多人並不太了解,移民所帶來的令人矚目的創新,也大大推動了美國的繁榮。
 
事實上,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和羅姆尼(Mitt Romney)在總統競選中都在贊美創業、創新和創造就業機會,而移民在這些領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奧巴馬和羅姆尼都沒有認真對待全面的移民改革問題。因此了解移民如何在歷史上推動了創新,對於確保他們在未來繼續推動美國的繁榮是至關重要的
 
在建國之初,美國金融系統的三個最重要的締造者都是移民:來自聖克羅伊島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來自英國利物浦的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和來自日內瓦的阿爾伯特•加勒廷(Albert Gallatin)。莫里斯在獨立戰爭期間任財務總監,他領導下的財政部門利用一切資源支持軍隊。漢密爾頓是美國獨立後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他使國家免於破產,並設計了美國基礎的財務系統。加勒廷使大部分國債務得到償還,在購買路易斯安那州的融資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還是任職時間最長的財政部長
 
移民的金融創新一直持續到19世紀。1808年,來自愛爾蘭的亞歷山大•布朗(Alexander Brown)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投資銀行,之後和他一起移民美國的幾個兒子建立了布朗兄弟銀行。來自德國的雷曼(Lehman)兄弟最初在阿拉巴馬州做幹貨商人和棉花經紀人,之後在美國內戰爆發前搬到紐約,並最終創辦了一家銀行。很多其他的移民,包括高盛公司的創始人馬庫斯•高盛(Marcus Goldman),都走了相似的路:開始時做小本生意,之後前往新的城市,最終開設銀行。而同一時期美國當地人開辦的公司,如基德爾(Kidder)、皮博迪(Peabody)、德雷克塞爾(Drexel)、摩根公司(Morgan),其合作夥伴都是波士頓和紐約的當地人,這些公司就開在當地,與當地的上流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南北戰爭之後,移民也是其他許多行業的創新先鋒。舉三個例子: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來自蘇格蘭,從事鋼鐵行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來自匈牙利,從事報紙行業)和大衛•薩爾諾夫(David Sarnoff,來自俄羅斯,從事電子行業)。他們剛來到美國時,都是年輕人,貧窮但充滿活力。
 
卡內基的母親帶著全家於1848年來到匹茲堡,那年他12歲。他從事了很多行業,包括紡織廠的線軸童工、電報員、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一個基層經理,該鐵路公司的一個部門總監,以及歐洲鐵路債券的推銷員。
 
當卡內基認識到列車的軌道有無限的市場之後,他轉到了鋼鐵行業。他最重要的創新是「硬驅動」高爐。這種高爐磨損得很厲害,而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高爐應該盡量減少磨損以長期使用。但卡耐基通過核算成本發現,他的新高爐大大增加了鋼材的產量,其利潤遠遠超過更換高爐的成本。而且,大量廉價的鋼材找到了利潤豐厚的新用途:摩天大樓的結構鋼,以及制造汽車的鋼板。
 
普利策來自一個家道衰落的匈牙利家庭,他的早期教育是在家裡完成的。1864年,17歲的他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加入一個軍團參與了美國內戰。戰爭結束後,身無分文的他去了聖路易斯,那裡是一個德國移民的中心,而他可以講一口流利的德語。
 
他換了很多工作:餐館服務員、鐵路職員、律師、當地德國報紙的記者,最終成為這家報紙的股東。1879年,他收購了兩家英文報,並把它們合併到《聖路易斯郵報》。
 
1883年,他搬到紐約,在那裡購買了《紐約世界報》,並與其它紐約的報紙開始了激烈的競爭,主要對手先是《太陽報》,之後是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紐約雜誌。《紐約世界報》面向勞動者,面向移民,同時,出色的做到了既嚴肅又煽情,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薩爾諾夫1901年從俄羅斯來到美國時只有9歲。他先是在大街上賣意第緒語報紙,並在會堂裏唱歌,然後擔任辦公室文員,並像卡內基一樣,做了電報員。在那裏,他成為了成立不久的無線電公司RCA的一員,並很快升職為公司高層。
 
薩爾諾夫等人最早看到了無線電在傳播娛樂節目上具有「從點到面」的潛力。他把公司利潤的大部分傾註於研究和發展,並在彩電行業標準上贏得了對CBS的一場史詩般的戰役。幾十年來,RCA和電子產品幾乎是同義詞。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移民創新的關鍵特徵之一是地理的流動性,無論是從來源國還是在美國內部。想想20世紀的移民給電影和信息技術帶來的發展吧:好萊塢電影公司米高梅、華納兄弟、聯美電影公司、派拉蒙特環球公司、矽谷公司英特爾、易趣、谷歌、雅虎和太陽電腦公司。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也是一個移民,他是一個非常敏銳的早期創新分析師。他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基本組成部分:「典型的企業家比其他人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他比其他人對傳統的依賴更小。」「企業家的努力恰恰打破了舊的傳統,創造出新的事物。」出於這個原因,創新者總是遇到一些人的阻力,因為這些人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受到新產品和新方法的威脅。
 
出生於美國本土的人擁有家族背景及終身的社會和商業關係,而移民一般沒有這樣的關系,因此沒有企業可以繼承,也沒有家庭財產需要保護。這使移民能在某些方面更好地發揮創新者的角色。然而,再多的學術專長,也不能證明移民比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具有更多的創新能力,因為移民和本地人是互相促進的。兩者的結合一直是美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動力。
 
麥氏最後提醒:「美國的移民法過於複雜,甚至阻礙了那些最具創新性的人成為美國公民。它危及我們的創業傳統,因此必須盡快得到修正。」

資料來源:大紀元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