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壯大需要資金時,會考慮上市籌資,但近年來利用網路之便,創業者和小企業在網路上興起「眾籌」(crowd funding)。「眾籌」也被稱為「密集型籌資」或「雲募資」,即在網站上公布創業理想、資金用途,以吸引大眾投資。而由於大學學費高漲,不少學生也紛紛效仿,在網路上呼籲眾人傾囊相助,幫助其實現夢想,但並不承諾回報。
美新周刊報導,亞特蘭大市的Amber Boyd收到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錄取通知書後,立即在推特將好消息公之於眾。但當她意識到她需要籌備7萬元的學雜費時,她又加了一句:「請幫我實現上哈佛的夢想。點擊以下網址http://www.gofundme.com/2e7qog #gofundme #fromthecouchtocambridge,為我捐款!」
年滿27歲的Amber從阿拉巴馬州私立Oakwood大學畢業後,背負了5萬5000元學生貸款,她只好回巢,睡在媽媽的沙發上。申請哈佛大學成功令她欣喜若狂,但她不願陷入更深的學債深淵,於是突發奇想,在「眾籌」網站 GoFundMe.com發起「資助Amber上哈佛」籌款運動。
Amber說,這樣做可以說是迫不得已,但樂觀地想,「眾籌是很有創意的籌學費的途徑」。她去年辭職在家備考,花掉所有的存款,「我不想再申請學貸,只能出此奇招。」兩個月後,Amber仍只獲得3179元捐贈,但哈佛大學提供她1萬2400元資助,「眾籌比我想像的艱難。」
大學生「眾籌」常見的問題是,難以在親朋好友之外擴散。德州18歲的Arianna Padfield今年將進入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她試圖在Piggybackr「眾籌」3萬3500元的學費,但一個月過去,她未見分文捐款。她在網站上展示了她的代表作,但不知如何推廣。
俄勒岡Marylhurst大學MBA學生Simon Tam建議,學生在「眾籌」前應廣泛利用社群媒體推銷自己。32歲的Simon利用「眾籌」共集資75萬元,其中有為美國癌症協會公益集資,也有為自己樂隊購買設備籌款。他說,學生創建網頁後並非萬事大吉,還應積極推銷。「創辦部落格,設置推特帳戶,不斷更新擴大粉絲群,取得他們的信任,這對眾籌異常關鍵。」
今年19歲的David Levitz兩年前即通過社群媒體粉絲籌集5200元,資助他夏季參加西北大學的表演項目。David經常在Youtube上更新視訊,並獲得1萬8000名粉絲關注,而這些粉絲在他求助時紛紛解囊。他目前就讀明尼蘇達大學,主修新聞與表演雙學位。
據統計,「眾籌」行業在2012年共籌集27億元,全球共有100萬項目在「眾籌」資金,2013年預計集資將超過51億元。
大大小小的「眾籌」網站亦超過500多個,但規模較大的10個「眾籌」網站包括Kickstarter、Indiegogo、Crowdfunder、RocketHub、Crowdrise、Somolend、appbackr、AngelList、Invested.in及Quirky。有興趣通過「眾籌」籌集學費的華人學子,也不妨一試身手。
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