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類高危人群 易遭身份盜竊

來源:華人工商編輯 時間:09/17/2013 瀏覽: 2098

據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統計,每年在美國有九百萬人遭到身分盜竊。犯罪分子在未經本人許可的情況下,非法獲取和使用他人個人資料,即為身份盜竊。這一犯罪會影響到受害人的財務狀況、信用歷史和聲譽,彌補損失的過程漫長且耗費精力。

實際上,遭受身分盜竊的風險因人而異。「我們中間有些人的行為讓他們容易成為盜竊分子的目標」,市場調查公司Javelin Strategy&Research的創始人范代克說。從社交平台互動、手機使用習慣、付帳方式到我們所處的行業、職位,金融網站Bankrates提醒以下五類人群應謹防身份盜竊。

網絡社交媒體的使用者

無論是臉書、推特還是鄰客(Linkedln)或微博,網路社交媒體的興起都是建立在個人信息分享的基礎上。我們在臉書上與朋友親人或同事分享自己的行蹤心得,與此同時,暗中偷窺的身分盜竊者可能在你的某條分享裡找到可乘之機,心裡默默為你點個「讚」。

儘管沒有人會把自己的銀行帳號或社會安全號碼發送到社交媒體,但是我們在其上點滴的分享會被犯罪分子拾取集結。在生日的時候發出一條吃蛋糕的微博,或是在自家附近地標處拍照上傳,都會增加遭受身分盜竊的風險。身分管理學院的創始人巴達薩利安(Henry Bagdasarian)提醒民眾:「我們完全不必理會那些來自半熟面孔的網絡關注請求,更不需為此感到內疚。」想要在網絡社交媒體上保護自己的身分,人們應該在每次更新個人狀態、發布評論之前問問自己,是否知道能接觸這些信息的是哪些人。

信用卡使用者

信用卡使用者在兩種情況下最易受到身分盜竊:信用卡丟失和購物商家數據庫遭受網絡襲擊。范代克表示:「數據顯示一旦商家的數據庫遭到黑客竊取,個人面臨身分盜竊的可能性會出現戲劇性的上升。」

如要保護個人信息,某些消費習慣也需改變。例如依賴銷帳卡(debit card)消費的行為就很危險,因為對比信用卡,銷帳卡直接從消費者帳戶中劃取現金,缺少了確認帳單再支付的一層保護。除此之外,頻繁使用信用卡進行小額支付、將銷帳卡密碼一同放在錢包,或是同時攜帶過多信用卡外出都是可以避免的行為。

巴達薩利安建議消費者積極應對信用卡身分盜竊,「剪碎舊卡,使用碎紙機處理帳單,隨時監控消費記錄」。他還特別強調,「盡量使用現金是最安全的辦法。」

智能手機用戶

智能手機改變生活的同時,也令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更加脆弱。多數人在使用電腦時會注重安裝防護軟件,謹慎輸入個人密碼。但在使用智能手機的時候,你是否對信息安全傾注了同等的關注?

信用監控公司老闆戴維斯(Todd Davis)表示:「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受到身分盜竊的可能性超出其他人三分之一,這其中只有少數人會為自己的手機設置密碼。」

使用公共無線網絡竊取密碼和個人信息是身分竊賊常見的作案方式。戴維斯建議公眾盡量減少連接至公共無線網絡或熱點,改為使用服務商傳送數據以確保安全。

兒童

父母通常為兒童申請社安號碼以用來在報稅時將其納入受扶養家屬(dependents)。這一號碼會在孩子尚為成人的許多年裡成為無人監控的「空白地帶」。巴達薩利安表示:「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犯罪分子輕易得手的目標。」

調查顯示,每天涉及兒童的身分盜竊案件高達14萬起。因為兒童的社安號碼還沒有在信用記錄機構存檔,犯罪分子利用這些號碼建立信用記錄、申請貸款甚至得到工作機會。

家長們應該盡量避免洩露孩子的社安號給第三方。即便是在醫生診所登記時被要求,也只需要給出保險號碼就足夠了。另外也可以定期試圖索取孩子的信用報告。如果你從未授權孩子使用信用卡,信用記錄機構應該沒有任何信用歷史存檔。一旦發現孩子的社安號下出現了信用記錄,說明身分已經遭到竊取。

高薪人士

聯邦調查局(FBI)資料顯示,微軟的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在去年成為了身分盜竊的受害人。一名開小差的逃兵竊取其身分,成功獲得信用卡且利用此卡支付了1萬5000元貸款。這一案件涉案金額雖然不大,卻引發民眾對身分盜竊犯罪的強烈警惕。

高收入人士常擁有大量投資,信用賬戶繁雜,導致個人敏感信息多渠道外洩。「犯罪分子從各處蒐集受害人資料,手段極富有想像力。一旦他們得到你的名字、生日和社安號,你將面臨無窮災難」,戴維斯說。高收入人士可以考慮使用個人信用監控服務,實時動態地掌握來自各方面的信用狀態和可疑記錄。


資料來源:worldjournal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別推薦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