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最近腦膜炎病例有增多的趨勢,因此特將之提出來討論。
一﹒病因:
1. 細菌:常見的包括: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嗜血桿菌
2.病毒:常見的包括:腸病毒、腮腺炎病毒、泡疹病毒、麻疹
3.結核菌
4.黴菌:常見的包括:隱球菌
5. 寄生蟲:常見的包括:廣東住血線蟲
二﹒流行病學:
1. 年齡:不同的年齡群常由不同的細菌感染引起。Pa小於兩個月的新生兒綑菌性腦膜炎 最常見的細菌是B群鏈球菌及大腸桿菌。主要好發在早產兒、男嬰及母親在懷孕或生 產過程中發生感染的嬰兒。因為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尚未成熟,因此一旦發生菌血症 時,細菌極易侵犯腦膜,而引起腦膜炎。大於兩個月的小孩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細 菌是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及嗜血桿菌。
2.季節:如腸病毒引起的腦膜炎常見於夏天。
三﹒傳染途徑:
病毒性和綑菌性腦膜炎均可透過直接接觸病患者的鼻喉分泌物或飛沫而傳染。病毒性腦 膜炎亦可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腸病毒。
四 . 臨床症狀:
患童主要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哭鬧不安、嘔吐及頸部僵硬等,有時合併有抽擂的情形, 且會因腦壓增高而持續嘔吐。若家長在這段期間聽到孩子常喊頭痛,持續嘔吐而未合併腹瀉 時,要特別注意。如果不幸病毒侵犯到腦組織的內部,則會引起比較嚴重的腦炎。這時候除 了上述腦膜炎的症狀以外,還會出現意識障礙、精神紛亂等症狀。
然而新生兒引起腦膜炎的症狀並沒有特別性,通常病嬰會出現活動力變差、厭食、體溫 不穩定等常見的症狀,另外還會出現嘔吐、腹瀉或抽筋等現象;頸部僵硬等現象並不明顯。
五﹒診斷:
正確診斷必須靠腰椎穿刺,抽取腦脊髓液培養,以辨別是細菌性、病毒性、結核性還是黴菌引起,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但是有些家長因擔心要抽龍骨水,而非常猶豫或是不願做腰椎穿刺,如此一來很可能延誤治療,造成無可挽回的神經性後遺症,尤其是新生兒,通常很難由臨床症狀直接診斷腦膜炎,因此腦脊髓液的檢查,軌變成一常規且必要的檢查,如此才能區分新生兒是否得到了腦膜炎。其實脊髓液每天都會製造,而且這種必要的檢查,既可以幫助醫師很快地診斷,避免死亡或後遺症,同時抽掉發炎及髒的脊髓液,也有減壓的治療作用。因腦脊髓液培養需一段時間,放在取得腦脊髓液之後,可先做特殊染色,並可當做初步的參考。
六﹒治療:
細菌性腦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而且劑量要比一般治療劑量高;治療革蘭式陽性菌 最少要2星期,而革蘭式陰性菌則最少3星期。若發生急性併發症如水腦,有時還需要神經 外科醫師做腦室引流手術;另外在治療過程中,還需做聽力及視力的檢查。
病毒性腦膜炎則不需給予抗生素,只需給予支持性治療,協助降低腦壓,減輕疼痛,只 要經過兩至三天的治療,即可改善症狀。
七﹒預後:
細菌性腦膜炎,尤其是新生兒腦膜炎,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至三十,一般而言,存活下 來的新生兒也有百分之三十至五十會留下神經性後遺症,例如腦室炎、水腦症、腦性麻痺及 智能遲緩等。非新生兒腦膜炎,經適當的治療後,死亡率已降至百分之一至五,但仍有百分 之五十會留下神經性後遺症。腦膜炎治療完出院後,要定期暈頭圍,定時返回門診追蹤檢查, 做神經、聽力、視力及生長發育的評估。
病毒性腦膜炎預後較好,且少有神經性後遺症。
八﹒預防方法:
1.儘量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的方法洗手。
2.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並妥為清理痰液及鼻涕。
3.不與別人共用餐具或共食,餐具必須清洗乾淨才供他人使用。
4.避免前往過於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5.曾與腦膜炎雙球菌病人有親密接觸的家庭成員和其他人士,應接受抗生素預防治療。
6.施打預防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某些類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