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不洗臉 還肌膚喘息的機會

時間:08/10/2015 瀏覽: 3349

大家過去的思維都陷在一個窠臼裡面,認為「保養品」對我們的肌膚來說是必需品,因此每天不斷使用。接觸愈來愈多敏感肌膚病患、酒糟病患之後,我開始懷疑,「保養品」或許是個潛在的「毒品」。

各位可能覺得以「毒品」形容太過嚴重,但也請你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不使用保養品的頸部、胸口與手腳,皮膚往往比臉部更健康?為什麼使用保養品愈少的人(例如大部份的男生),皮膚往往好過保養品使用很多的人(例如大部份的女生)?為什麼我們在30年前很少聽說敏感性肌膚?為什麼保養品廠商在30年前多半推出美白產品,現在卻紛紛推出「敏感性肌膚專用美白保養品」?

那麼,該如何判斷到底是必需品,還是毒品?我通常會建議患者,先從「14天不洗臉」開始,「停止使用所有外用產品、藥品等任何成分,只用清水、雙手洗臉,並且不要使用毛巾搓揉」以進行自我觀察。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停止所有外力介入,包括保養品、彩妝品、藥品等干擾因子;甚至不用毛巾搓揉,以避免粗糙、摩擦等物理性傷害,好好觀察皮膚的自然進展。

坊間有些產品宣稱可以幫助排毒,但可能只是皮膚受刺激的發炎反應;比方加入某種成分如辣椒素的刺激,或是添加劑量過重、酸性過強等因素導致。要分辨是正確的排毒現象,或是皮膚受傷後的發炎反應,也可以藉由「14天不洗臉」,看是「停用後改善」或「停用後反而惡化」來做簡單區分。

14天不洗臉,戒除對肌膚的毒害/
執行「14天不洗臉」前,要先確認一個觀念:「14天不洗臉」的真實意涵,不在「14天」,也不在「不洗臉」,而在「不干擾肌膚自我修復的能力」。
從「毒品」的角度來看,停用毒品必然出現「戒斷反應」,它類似必需品的「匱乏反應」現象。但與「匱乏反應」不同的是,如果這些物質是「必需品」,那麼個體應該會因為缺乏,健康狀態一路直線下滑,愈變愈糟。如果是毒品的戒斷症狀,個體會先變壞,例如眼淚四溢、鼻涕奔流,但隨著戒斷期的結束,症狀就會逐漸脫癮、減輕,逐漸變好。

因此要分辨是「戒斷症狀」還是「匱乏症狀」,必須將時間軸拉長觀察才能明白。必需品會產生「匱乏→死亡」的嚴重後果,毒品反而出現「戒斷→脫癮」的另類表現。從邏輯上反推,當一個物質被停用之後,最終出現脫癮表現;這樣我們看到的初期「痛苦」,其實就是戒斷反應。換句話說,這東西就是「毒品」。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定了「14天」的期限(也許24天或48天,依各人殘存的皮膚活性不同;也牽涉到年齡、季節、溫度、濕度、之前使用產品、藥品的抑制狀況等)。我們可以觀察皮膚狀況,長期來看是否緩解?症狀「最終」是慢慢減輕,出現「戒除」?還是因為長期匱乏、益發加劇,出現「傷害」?整個「14天不(用產品)洗臉」的設計中,我們會分別在第8天、16天與24天時做肌膚檢測,與初始表現(第1天)做追蹤比對,以確定相關證據。

在臨床經驗上,我們發現病患會出現這樣的進程/
 第1~3天/當我們停止「給予毒物」,細胞將逐漸清醒,也就是「戒毒」的開始,但是仍處於「相對昏沉狀態」,因此沒有重大反應。
 第3~8天/停止使用毒品一段時間,細胞終於「醒來」。清醒與相對活力的細胞開始排出「不喜歡的東西」。許多病患反應的狀況包括脫屑、搔癢或刺癢、紅腫、刺痛、熱痛、小顆粒、粉刺、痘痘等,甚至皮膚變得乾燥、龜裂等。經長期監測後的反推發現,這些幾乎都是排除物質的短暫但大量外顯表徵。因為這段時間只是簡單洗臉,單純清水無法快速清除這麼大量的廢物,污物堆積的結果,才會出現「症狀惡化」的感覺。
 第16天/初期踴躍排除結束。因為廢物排出的速度漸漸減緩,即使是簡單洗臉也可以逐漸清除廢物。症狀開始逐漸減輕,也就是惡化的曲線開始止跌回升。
 第24天(或更久)/初期表層廢物大約清除完畢,表徵症狀消除3~5%。

圖文來源:優仕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開微信,使用 “掃描QR Code” 即可將網頁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親愛的商家負責人:貴公司需要新聞發布的平台嗎?華人工商新聞網為您提供24小時的中英文訊息平台,無論是新品上市的促銷快訊、社區活動、消費情報、專欄寫作...都歡迎您與我們聯繫。請電(626)280-8588,獲得更完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