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申請大學時,不少學生們往往會申請十幾至20所的學校,結果是學校申請人數暴漲,特別是長春藤和一些名校,最後反而拉低了錄取率,使得許多優秀的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大學錄取專家將該現象稱之為 「申請通貨膨脹」(Application Inflation),對於這種現象,專家們建議,學生申請的學校最好控制在十所以內,應該按照錄取把握高低都有一些,將主要精力放在最有可能被錄取的學校上。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近日公布的今年常春藤名校錄取數據顯示,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共有3萬2390人申請,但是只錄取了2919人,錄取率為9%,高於去年的8.49%;哥倫比亞大學共有3萬6292人申請,錄取了2193人,錄取率為6.04%,低於去年的6.1%;康乃爾大學共有4萬4966人申請,錄取了6277人,錄取率為13.96%,低於去年的14.9%;達特茅斯學院共有2萬675人申請,錄取了2176人,錄取率為10.52%,高於去年的10.3%;哈佛大學共有3萬9041人申請,錄取了2037人,錄取率為5.2%,低於去年的5.3%;賓州大學共有3萬8918人申請,錄取了3661人,錄取率為9.4%,低於去年的9.9%;普林斯頓大學共有2萬9303人申請,錄取了1894人,錄取率6.46%,低於去年的6.99%;耶魯大學共有3萬1455人申請,錄取了1972人,錄取率為6.27%,低於去年的6.49%。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網站指出,在一些大學申請的論壇或網站上,針對「申請通貨膨脹」現象,有不少學生怨聲連連,很多人都指出正是因為申請者太多的緣故,讓許多名校的門欄越來越高,而門欄越高,反而申請者就越多,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全美大學入學輔導人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數據顯示,1990年時,申請七所及以上大學的學生只有9%,而到了2013年,有32%的學生都會申請這麼多學校。
為了能招到更多的學生,各大學也比以往更重視推銷自己,有的學校為了爭搶優秀學生,還免掉申請費,通過仲介機構購買優秀學生名單,將幾乎只差簽字的申請書寄給學生;不過也有大學錄取顧問指出,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需要太擔心,因為目前的激烈競爭只要集中在頂級大學,一般全美四年制大學院校的錄取率還是保持在65%。
究竟上大學是否越來越難了呢?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網站指出,雖然名校申請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有數據顯示,那些名牌大學的錄取名額實際上也有所增加,也為更多學生提供了就讀的機會。不過今日的美國大學錄取已經不僅僅是本土的學生在競爭,許多來自中國、印度、韓國、巴西等地的留學生也都把留學美國作為第一選擇,使得競爭趨於全球化。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比較吃虧的是那些來自低收入和工薪家庭的學生,因為學費收益的關係,很多學校喜歡招收外州和國際留學生,這相對會讓低收入家庭學生的錄取變得更加激烈。
申請多少所大學算合適呢?根據路透社(Reuters)網站,不少大學申請顧問認為申請學校應控制在十所以內,學生們可以試著先篩選出20至25所,然後再從中挑出十所,這十所學校應該按照錄取希望包括有可能、目標和保底學校,有可能的學校表示有錄取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很大的風險;而目標學校則是申請者的基點分、考試成績和班級排名讓他們排在前25%的學校,被錄取的機率極高;保底學校則是申請者的條件已經遠遠超出學校所有的要求。
另外,申請的大學越多,代表所申請的花費也就越多,一般大學的申請費在40元左右,而名校一般都在75元或90元;另外,學生們還需要將他們的SAT或ACT考試成績寄往學校,一般申請四所大學以內不需要繳費,但是超過則需要花費每份SAT成績單11.25元,ACT為12元。
該網站還建議學生們在篩減申請學校時,應把握這三個原則:放棄那些完全沒有可能被錄取的學校;即使被錄取了也肯定不會去就讀的學校;還有則是考慮到申請費用的開銷,應該有所控制,以及申請學校需要提供各種資料,也會消耗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全美大學入學輔導人員協會則指出,一般升學顧問會建議學生保持申請學校個數在六至八個,將目標鎖定,其中目標學校應該占主要位置,有可能和保底錄取的學校則應控制數量。學生們還應利用一切資料來瞭解所申請的學校,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考慮去親自參觀學校和住宿一晚感受,另外學生部落格、網上論壇和社交媒體也是不錯的資訊平台,每個大學的網站也有豐富的信息供學生們了解。
來源:worldjournal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