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情結,美國有,中國人更有。在中國談名校言必稱北大清華。而談到美國,言必稱哈佛耶魯。
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不能以中國人慣常尋常的思維來來看待美國的名校議題。
在中國人的“美國名校情結”裡, 由於文化的差異,極容易產生如下誤區。
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和畢業生中有34人35次獲得諾貝爾獎,比例為世界大學之冠。(網絡圖)
第一、重藤校、輕其他
毫無疑問,常青藤盟校執美國教育之牛耳。常春藤盟校包括: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
以哈佛為例,長期佔據世界各種排行榜的最前列。從這個學校走出了8位美國總統,其中包括現任總統奧巴馬。還有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哈佛走出的中國名人也是如雷貫耳: 文學家林語堂、梁實秋、氣象學家竺可楨、語言學家趙元任、建築學家梁思成,都是在各自領域裡的扛鼎人物。
因此,中國學生和家長,一提起哈佛耶魯,就如同中國的清華北大一樣,以為要比其他名校領先至少一個身位。但是,要知道,常青藤盟校8 所大學中的7 所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建立的,許多已經。從地理位置上,這更是集中在美國東部。
但事實上,教育的重心是隨著經濟的重心漂移的。美國的教育重心,也隨之經濟重心,逐漸向西部轉移。過去,美國的金融業、製造業的重鎮都在東部。紐約自不待言,底特律的汽車、匹茨堡的鋼鐵, 一度是美國的商標。而如今,矽谷成為美國經濟和科技的新品牌,西部成為飛機、航空、軍火、生化等高端製造業中心,自然教育水準也就水漲船高。
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委員會向2000名著名學者進行調查, 結果伯克利加大以其“傑出的”和“適宜的”的學科建設而躋身美國一流學府之列。這是美國200 餘年來公立大學向東部常春藤大學發出的首次挑戰。從此以後,西部越來越多的大學,趕上和超越以常春藤聯盟為代表的西部名校。在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美國最佳大學排名——綜合大學排名中, 位於西部的斯坦福大學排名第四,加州理工學院排名第十,在常青藤盟校的群雄環侍中傲然而立。而出自同一個刊物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前十位中,加州居然有四所赫然在列:伯克利加大(第三)、 斯坦福大學(第四)、加州理工學院(第七)、洛杉磯加大(第八)。顯然,從世界的視野來看,不僅美國大學的重鎮,而且是世界大學的重鎮,已經落在了美國西部。
第二、重私校、輕公校
固然,美國的著名大學,多是私立大學。前面提到的常青藤萌校,都是私校。但是,美國的公立大學也不差。與私立的“常春藤盟校” 分庭抗禮,美國人提出了“公立常春藤”的概念。這一詞是由理查德· 摩爾(Richard Moll)1985 年首先提出的。
摩爾曾任耶魯大學這樣的私立名校的招生官、也擔任過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等公校的招生委員會主任。他走遍全美,考察各地的名校質量,發現不少公立大學是以“在公立學校的價格提供常春藤盟校的教育”,但很多人並不清楚這一點。摩爾將這些一流的公立大學名之為“公立常春藤”(Public Ivies), 並在1985 年出版的《公立常春藤: 美國最好的公眾本科大學指南》書中,他點出了8所(和常春藤盟校的數量一致)被他認為是從外在到內涵都和常春藤盟校不相伯仲的公立學校。後來,馬修·格林(Matthew Greene) 與霍華德(Howard) 於2001年出版的《公立常春藤:美國公立大學旗艦》一書,開始將這八所學校擴展為三十所,現在所指的公立常春藤大多指由格林提出的這30 所學校。
摩爾名單上的八所大學是威廉與瑪麗學院、邁阿密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密歇根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佛蒙特大學、維吉尼亞大學。摩爾是把加利福尼亞大學作為一個整體。而在格林的三十所名單裡,則包括伯克利加大、戴維斯加大、爾灣加大、洛杉磯加大、聖地牙哥、聖塔芭芭拉加大這六所加大。
在加州大學中,伯克利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國人最為熟悉。但很多中國不知道這是一所公立大學。伯克利加大不僅學術超卓,而且學風獨特,號稱是美國最自由、最包容的大學之一;該校學生於1964 年發起的“言論自由運動” (Free Speech Movement)在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號稱是改變了一代人對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伯克利共走出了72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六)、13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五)和22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一)。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2015-16年的排名下滑到第13,而去年是第八。即便如此,該校排名也在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藤校之前。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迴旋加速器之父歐內斯特·勞倫斯、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安迪·葛洛夫和蘋果公司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美聯儲主席耶倫從這所學校走出的。而丘成桐、朱棣文、李遠哲、吳健雄等美籍華人的名字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
帕薩迪納社區學院的許多學生,包括中國留學生,在此讀了兩年之後,很多進入了名校。(網絡圖)
第三、重大學、輕學院
在中國人看來,凡是好學校,都是大學(university),而學院(college)則低人一等。中國人有“大而全”崇拜,對“小而美”沒有概念。所以,我們目睹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學院升級。即使是專業性很強的學院,也要“變大”變全。如華南理工學院升級為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升級為中國傳媒大學。而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百年來始終堅守著學院的名號。其學術地位並未收到絲毫的影響。
中國人最熟悉的麻省理工學院自不待言,而加州理工學院也不遑多讓。加州理工學院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學校,僅僅有2000多名學生。而其教授和畢業生中有34 人35 次(鮑林曾兩次獲獎)獲得諾貝爾獎, 平均每一千個畢業學生中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比例為世界大學之冠。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費曼、密立根、蓋爾曼,天文學家哈雷、遺傳學鼻祖摩爾根、火箭專家馮·卡門都曾執教於此。
加州理工學院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是整個洛杉磯人的驕傲, 更是洛杉磯學生心目中的聖地。在這裡,科學家們成功實驗設計了人類最早的現代火箭,設計組裝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太空飛船。JPL 還參與設計和發射了許多聲名顯赫的太空飛船。
加州理工學院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2011/2012-2015/2016 年連續五年排名世界第一。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2016 美國大學排名中排第十, 在其世界大學排名中排名第7。或許可以說,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位,更要高於從美國角度看的地位。
除了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美國的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弗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Tech ) 斯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等等,也是一流的理工學院。
如果說,理工學院容易被中國人忽視外,更容易被中國忽視的是文理學院。文理學院中國人比較陌生。其中,僅僅衛斯理女子學院因為走出了美國總統參選人希拉里、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更因為走出了中國昔日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宋美齡,而被中國人所熟知。衛斯理女子學院確實不錯。在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的文理學院排名中居第四。但與衛斯理女子學院並列第四的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 就不為中國人所知。波莫納學院小而美。在校生僅有約1600名,波莫納學院是美國最難錄取的大學之一,是錄取學生SAT分數最高的十所大學之一,也是著名的“克萊蒙特學院聯盟”的創建者。波莫納學院在2015年《福布斯》雜誌發布的全美大學排行榜上位居第一,排在它後面的是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比常春藤還要常春藤。
》》美國文理學院和社區學院各具特色
與中國的一般專業型學院截然不同的是,美國的文理學院不以提供單一學科的知識或職業技能培訓為目標。相反,旨在通過提供內容廣泛的課程,使學生獲得淵博的知識儲備,並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道德觀念、思辨能力、領導氣質等綜合素養。這種教育方法又被稱為“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城邦的公民教育,也是中世紀歐洲貴族教育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教育的的發揚光大。
多數文理學院僅開設本科四年,但其師資水準高, 課堂容量小, 基礎學科廣。因此, 其畢業生進入頂尖研究院的比例往往高於綜合性大學。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是先在成立於1887年洛杉磯的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ge)就讀兩年,然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因此,文理學院實質上是美國本科教育的精華,教學質量往往不輸甚至超過綜合性大學的本科。而在中國留學生和父母的眼裡,花錢到美國去讀一所學院,就好像在中國讀一所中專一樣,得不償失。因此到目前,美國的文理學院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國際學生的比例都很低。
社區學院也是被中國人誤解較多的美國學校。在中國人眼裡,社區學院相當於中國的中專。事實上,社區學院也是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最有特色的一環。社區大學(CommunityCollege)提供兩年制的初級高等教育。
美國有1200多所社區大學, 擁有1 千多萬註冊學生。社區大學的入學簡單,學費便宜,但其學分被本州的公立大學承認,因此,每年都有許多學生畢業後轉入公立大學繼續深造。
因此,社區大學其實是進入美國大學,甚至是知名大學的一個便利的跳板。洛杉磯的帕薩迪納社區學院(PCC)就是社區學院的樣版, 許多學生,包括中國留學生,在此讀了兩年之後,都進入了名校讀書。
第四、重名氣、輕性價比
多年來,由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為代表的美國大學排行榜主導了人們對美國大學名校的評價標準。學生和家長言必稱這些排行榜上的名校。但是,一方面隨著美國學費的飆升,越來越多的名校成為奢飾品。學生債務成為美國學生的重大負擔,也成為美國一大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
另一方面,原來的許多非名校,也力爭上游,教學質量並不差。2013年11月,奧巴馬政府提出了新的大學排名標準。這一標準更強調按照性價比。包括學費是否能讓學生承受、畢業率、畢業生的債務和收入水平,以及低收入學生在學校中所佔的比例等,並打算今後聯邦政府對學生財政援助的數額將由該校的評分來決定。
根據這一新標準,美國《時代》雜誌在2014年4月推出了新的大學排名榜。在這個排行榜下:第一名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第二名: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第三名: 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第四名: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第五名: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分校;第六名: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第七名:基督教兄弟大學;第八名: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區分校;第九名:威廉凱利大學;第十名:加州長堤州立大學。
這個排名是顛覆性的。首先,沒有一所常春藤大學排在25名以內。其中最靠前的哈佛大學名列第31名。
其次,公立大學佔據更大比重。如加大系統在十中佔五。第三,學術知名度的權重下降。如在加大系統內,位居第一名的河濱分校的知名度,與第二名的聖地亞哥與第四名的爾灣分校有相當距離。按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排名》為全美第121位,而該刊把聖地亞哥分校排在全球大學排名中第19位,差距不可以以道裡計。但是, 新的排名系統,將使人把目光更多投放到這些高性價比的大學中。可以想像,隨著更多的政府資源投放到這些學校,他們的學術地位也必然水漲船高。
來源:僑報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