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家長為了孩子教育,在學區排名高的地區搶著買房,推動了紐約市貝賽與小頸的26學區房價飆升。不過教育專家指出,“好學區”本身概念就很模糊,尤其公校必須收區內的學生,使得同一學區內各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家長買房不如選社區環境,並多花功夫研究學校。
教育網站“Niche”今年1月公佈2016年全美約1萬個學區評比報告,長島多個學區入榜,包括第五名的大頸(Great Neck)、第十名的傑瑞科(Jericho,2015年為第一名)、第16名的賽奧塞(Syosset)等。由於“Niche”是根據各學區的學生考試成績、族裔與經濟能力、出席率、老師評比、家長與學生評價等,這套評估系統放在紐約市就難以行得通。
華人家長會理事長、25學區教育委員會前主席朱寶玲解釋,紐約市每個學區內各社區經濟水平差異甚大。例如皇后區28學區,北邊的森林小丘花園(Forest Hills Gardens)隨處是百萬豪宅,為猶太人聚居地;南邊的牙買加(Jamaica)則多是中低收入家庭,居民以非洲裔與西語裔為主,因此與其說是選好學區,不如選好社區。
此外,學前班到高中是義務教育,公校必須要收該區學生,使得學校排名變動頗大。“去年教育局評鑑很好的公校,若今年收進來大批英文不好的新移民,評分就可能倒退。”朱寶玲舉例說,26學區的卡多索高中(Benjamin N. Cardozo HS)和貝賽高中(Bayside HS)原本都不錯,卡多索更是1983到1984年學年榮選為藍帶學校(Blue Ribbon)的明星高中。不過兩校近年新移民學生增加,加上2014年緊鄰學區的牙買加高中(Jamaica HS)關閉,大批學生轉入兩校,成績下滑很厲害。
朱寶玲指出,法拉盛所在的25學區過去被視為表現一般,現在則是愈來愈優,沒有必要非得住到26學區。她舉例說,位於法拉盛市中心的244小學在2015年獲得聯邦教育部評選為藍帶學校(Blue Ribbon School),當年紐約市只有七所公校獲此殊榮,而該校亞裔學生比率多達87%。如果是選高中,除了需要考試才能拼進的特殊高中,公學校也都有自己的強項課程,“選高中就像選大學科系,讀什麼課程很重要;如果選錯項目,就算耶魯或哈佛大學畢業一樣會失業”。
市議員顧雅明也認同,法拉盛中小學其實比許多華人想像要好,而他從2010年上任以來,在教育項目撥款最多,為選區內學校爭取超過2000萬元經費。以25學區來說,三到八年級英文語言藝術(ELA)州考量表分數從2013年平均為309分,2016年增至316分;亞裔表現最佳,從2013年314分連年增加到322分。
(來源:世界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