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也都希望孩子學業順利﹐品德圓滿﹐成為棟樑之材。如是為人父母者俱備獨俱彗眼﹐明心見性﹐能傾聽﹑交談﹑了解子女的優缺點﹐並給予正確有效的指導﹐孩子在各種學習的領域可能俱有千里馬資質﹐但仍須伯樂慧眼予以開拓啟發﹐成器與否﹐端在栽培者的用心與正確引導。
從事升學輔導教育二十年﹐與數千家庭父母及子女做過各類型升學規劃與諮商﹐我發現成功的家庭在子女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一位導航者。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每一階段父母及學校的努力都能塑造出學生的學習性格﹐而這種融合觀念﹑態度﹑目標及方法的學習性格正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重大因素。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學生﹐自幼被師長耳提面命﹐都希望能夠進入名校就讀﹐而面對各項標準學術測驗﹑CAT6, PSAT, SAT, AP, IB 等全州或全國性考試﹐有備而來的學生早已磨拳霍霍﹐帶著信心﹐技術及長期的準備應考﹐報紙不斷刊出華裔學生在學術上的優異表現﹐後浪推前浪﹐人才代代出﹐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造成這些“學術光環”的現象。
影響一個人的成敗﹐在於其行為表現﹐而行為來自於我們平常所使用的語言。是故﹐父母在家裡所使用的語言能對子女產生巨大的影響。語言分為正面及負面二種形態﹐正面語言帶來肯定﹑自信﹑鼓勵﹑關心及愛。負面語言則是批評﹑抱怨﹑責備﹑諷刺﹑漠不關心﹐最後造成沒有信心﹐也沒有安全感。正面的語言發展﹐有其客觀條件﹐父母先對子女的學習抱著關心﹑了解及支持的態度。愈是了解及參與子女的學習﹐包括學術﹑社交或才藝﹐父母能夠切入重點地發表對事件的看法﹐也較能夠得到子女的認同與支持。例如﹐初高中生子女的家長﹐願意花時間來了解其子女所處的一切生活及學習的架構﹐包括學校的課程安排﹑任課老師姓名﹑作風﹑個性﹑作業評分或考試合格的標準﹐進而了解學校的各項社團活動﹑球隊或才藝比賽﹐學校總體的學術表現( 如 CAT 6, SAT, PSAT 考試) 及孩子的個人表現﹐找出造成其間差異的原因。學生的交友﹑人際關係及課餘活動﹐亦是父母了解的重點﹐父母愈了解其子女的生活架構﹐愈能擴大與子女談話的內容及深度﹐進而正面的語言﹐來塑造子女的積極態度。
許多移民家庭的父母認為自己未在美國接受教育﹐對於孩子教育的方向與方法常常無法提出有見地的指導﹐或是覺得本身英文程度不佳而不敢大刀闊斧為子女作升學規劃。其實父母的角色是將教育的重要性及對人一生所能產生的影響這一觀念深植于孩子的心。當家長與子女在學習或教育價值的認知上有一共同基礎﹐此時指導孩子則可順心應手﹐隨之而來的是懂得欣賞孩子的優點與長處﹐並努力將優點放大加強並用于多方面的學習途徑。
學習成功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好奇心﹑熱忱﹑恆心﹑團隊合作﹑懂得傾聽﹑懂得發問﹐更進一步是時間管理﹐處理事件輕重緩急的次序﹐研究精神﹐整理筆記並能歸檔列序。再上一層是從討論中抓住重點﹐消化過後變成自己的言論思想﹐課堂學習時給予老師熱烈回應﹐激發老師對教學的熱情﹐現學現用地幫助周圍的同學學習﹐也同時發展自己社交與表達能力﹐若再能加上關心他人的領袖氣度與愉快自處的幽默個性﹐在前述的方法下學習﹐鮮少人會不成績進步﹐不功成名就的。
當子女受到肯定及重視﹐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學習能量會得到大幅度的提昇。這裡﹐我要強調的是﹐好的學習﹐要從好的人際關係入手﹐良好的社教及人際技巧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有平衡發展的穩定性格﹐才能專心致志於各種學習。學生先得學會正視自己的優點﹐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家人﹑老師﹑同學) ﹐再接受學習。
父母在生活上的態度﹐處世觀念與想法﹐與遇到事情的解決問題的手段﹐這些都在塑造孩子的“學習性格”。生活或事業上逃避壓力的父母﹐會教育孩子面對課業的壓力採取逃避的態度。樂觀豁達的父母﹐也較易培養不拘泥於小事且心胸寬闊的孩子。這種個性態度的傳遞影響深遠﹐子翻版於父﹐女成模於母﹐在學習及生活上處處可見。
從實際案例上來看﹐我觀察眾多被輔導的學生與其家庭成員﹐凡是能夠申請進入哈佛﹑耶魯﹑史坦佛 ﹑MIT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賓州大學﹑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等一流學府的學生﹐他們身上及家庭成員都具備有一種良好的“情緒管理” 能力﹐也就是在唸書學習﹑參與活動及與人相處時的情緒都處於穩定和諧狀態。這類學生的特質多為樂觀﹐不為小事心煩﹐對自己的學習及生活的滿意度高﹑善於利用“分段”或“短暫”時間學習。學習的長程目標方向清晰 ﹑短程計劃序列清晰﹐有效執行定時完成。其它特點都是有良好並持之以恆的閱讀習慣﹐單字記憶及運用得當﹐口語及寫作表達亦佳﹐而且得到家人及師長的鼓勵﹑信任及支持。
所有的優秀學生都是“教導”出來的﹐而站在第一線又能夠深度影響孩子學習情緒及成就動機者﹐當仁不讓自是為人父母者。從了解﹑賞識到訓練﹑引導自己孩子成功﹐這一個過程不單將孩子培養成千里名駒﹐同時也凝聚了家庭的向心力﹐千里之行﹐何不就從今天開始。
作者﹕Andrew Kuo 郭主任
從事升學教育輔導工作二十年﹐為ACI 南加州學院創辦人及首席教育諮詢顧問。 電話 (626) 300-8352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