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童學習演奏樂器時,他們得到加強的是一系列的聽覺能力。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這種訓練可以使人終生受益,至少對於那些繼續從事音樂的人士來說情況如此。
然而,上個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第一次指出,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錄製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幹反應——也就是說,測量他們的腦電波,記錄其對複雜聲音的反應。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在被測試時,他們的大腦能夠從複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比如音調。而且,即使所受音樂訓練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結束,結果也是如此。
事實上,科學家對童年時期的音樂訓練和以語言為基礎的學習——比如閱讀之間的聯繫迷惑不解。最近的研究則表明,學習演奏樂器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料不到的好處。
我們這裡討論的不是「莫扎特效應」,該效應聲稱聆聽古典音樂可以提高人們在測試中的表現。相反,這裡研究的是讓人全身心投入和嚴於律己的作用。這種音樂訓練增強了大腦識別聲音的各個組成部分的能力——這些成分包括音調、節拍和音色。
「學習閱讀,你需要有良好的工作記憶力(working memory,是指人們在完成認知任務的過程中將信息暫時儲存的系統——譯註),以及消除話語中聲音的歧義、並把聲音和意義聯繫起來的能力,」 西北大學聽覺神經科學實驗室(Auditory Neuroscience Laboratory)主任尼娜·克勞斯(Nina Kraus)教授說:「似乎上述能力都在投入地演奏樂器時得到了真正的加強。」
事實證明,在紛繁複雜、人聲鼎沸的背景下,對聲音的細微變化所傳達出來的意義的理解能力,不僅對正在學習聽懂說話和看懂文字的兒童至關重要,而且,對於耳朵漸背的老人也很關鍵。
今年夏天有一份關於多年演奏樂器不輟的人士的研究報告發表,研究人員發現當音樂家年紀漸長時,他們和不是音樂家的人一樣會出現周圍性聽力(內耳神經功能)損失。但是,老年音樂家仍然具備著相應的中樞聽覺處理功能,這有助於他們在喧囂的環境中聽懂別人的講話。
「我們通常稱之為『雞尾酒會』問題」——你也可以想像置身於一個嘈雜的飯店」,多倫多的羅特曼研究所(Rotman Research Institute)副主任克勞德·阿蘭(Claude Alain)博士,也是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說。「那些受過音樂訓練的老年人在噪音測試中的講話部分表現得更好——那項測試更多涉及到了大腦而不是周圍神經聽力系統。」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員從一個不同的的角度探討了音景問題(soundscape),他們研究絕對音感或者是完美音感(準確辨別音調的能力)背後的遺傳學原理。領導此項研究的內科和小兒科教授簡·基茨齊爾(Jane Gitschier)博士說,她和同事們正試圖梳理出遺傳學和早期訓練對絕對音感的影響。
「我們試圖解答的最首要的問題是,人類基因組中的哪些變量會使一個人更有可能擁有絕對音感。」她說。「隨後我們會提出進一步的假設:通過早期音樂訓練,這些遺傳方面的變量確實能夠使一個人擁有絕對音感。」
事實證明,幾乎每個的的確確擁有絕對音感的人都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你可以點擊這個鏈接參與測試,成為該研究的志願者)。
亞歷桑德拉·帕博瑞-克拉克(Alexandra Parbery-Clark)是克勞斯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候選人,也是今年發表的一份關於聽覺工作記憶和音樂的論文的作者之一。小時候她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目標是想成為在音樂會上演奏的鋼琴家。她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想要重新回到研究生院研究大腦,跟她在一所法國學校教音樂天才兒童的經歷有關,當時她觀察到音樂訓練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其它類型的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在三四歲時就開始上音樂課,他學到的不僅是聽音能力,而且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鍊——這兩種能力是可以向學習能力轉變的。」她說。
現在,帕博瑞-克拉克和她的同事可以看到大腦對聲音識別的過程,而且可以看出來受過音樂訓練的大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也是更加強烈的——反應。「現在我掌握了更多的確鑿的證據來說明音樂確實能讓人大有不同。」她告訴我:「我實驗室的一個同事可以看一眼電腦,立刻判斷出來,『哦,你記錄的是個音樂家!』」
這個領域的很多研究人員本身就是音樂家,並對大腦的可塑性和音樂教育對腦電波的作用感興趣,腦電波能夠映射刺激的聲音。「腦電波的反應表明了聲音的聲學因素,我們知道聲音中蘊含了意義。」克勞斯說。
瞭解大腦能做什麼,並揭示出音樂教育所能提供的啟迪、應用、練習和聽覺測試結合在一起而帶來的多種作用,不僅令人樂此不疲,還讓人心醉神迷。不過,研究人員都明白,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辦法來應用這些研究成果。
樂器、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案千差萬別,每個家庭需要弄明白真正吸引他們孩子的樂器是什麼,而對這個家庭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方案又是什麼,因為學習音樂,很大一部分目的應該是追求身心愉悅和精益求精。孩子應該在演奏和學習時樂在其中,父母應該關心音樂本身,而不是關注其效果。
「我們希望音樂可以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定要:『哦,我們想要你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所以讓你學音樂,』」帕博瑞-克拉克說。「音樂是偉大的,音樂是美妙的,音樂是社會的,讓人們盡情享受音樂本身吧。」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